解放军仪仗队究竟是花架子还是真功夫?越南民众集体疯狂追星的程度可以说明一切。

胡志明市的街头,解放军的军事礼仪与越南的流行文化激烈碰撞,使得中国仪仗队以“人类队列天花板”的姿态成为国际讨论焦点。



那么,被外媒誉为“全球第一天团”的仪仗队是怎么炼成的?越南民众追星程度如何?

一、中国仪仗队成TikTok热搜

越南女生突破安保线围堵拍照,有人追着军车狂奔两公里,社交媒体上“中国仪仗队老公团”话题24小时内播放量突破3亿……



2025年4月25日的胡志明市,中国仪仗队118名官兵一亮相便引发年轻人的欢呼。在中,仪仗队员气势如虹,他们平均身高1.85米,军服剪裁贴合体型,礼服上的金色绶带与勋章熠熠生辉,连前来参演的老挝、柬埔寨军人都不由自主掏出手机拍摄。



很快,中国军人踏步向前走的被传到了TikTok,凡是看过的人都不由得被中国仪仗队的正步声与围观群众的尖叫声吸引。外网有博主统计,中国军人每分钟116步的精准节奏、75厘米的抬腿高度、45度摆臂角度,完全符合人体视觉的“黄金分割美学”。

不少国人看到后,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不愧是中国军人的卓绝风姿。



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官方媒体也发出提醒:娱乐化解读不利于正视阅兵的历史意义。还有一些越南博主发声:中越两国在南海问题上仍有摩擦。

二、世界最强仪仗队的养成

根据权威媒体报道,仪仗队的新兵选拔非常严格:身高1.82—1.90米、五官符合“三庭五眼”黄金比例、瞳孔间距误差不超过0.5毫米。



当然,初选只是开胃菜,“地狱级”训练才是重头戏——每天踢正步2.5万步,相当于重走长征路;烈日下3小时军姿训练,汗液在马靴里积成水洼;甚至要盯着强光40秒不眨眼,只为练就“刀锋般的眼神”。

“以如此严苛的标准选拔一支仪仗队伍,有用吗?”不少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实际上,坚持选拔和训练这支队伍是因为历史的原因。

1946年,为迎接马歇尔而组建的500人仪仗队开创了“用身体丈量国家尊严”的传统;

1952年正式建队,周总理要求“展现新中国气象”;

1997年香港回归,仪仗队员因在暴雨中纹丝不动,被外媒称为“移动的紫荆花雕塑”。



经过时代的磨砺,曾经的精神愈发焕发光芒,仪仗队的动作却更加严苛:正步高度从70厘米升至75厘米,摆臂幅度从30度扩至45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4年,国家首批女仪仗兵。她们平均身高1.73米,训练时绑4公斤沙袋练劈枪,完成5000次托枪动作时虎口磨出血泡。



她们的存在打破了“仪仗队是男性特权”的刻板印象,而在2025年越南阅兵中,女兵持枪劈刺的瞬间,TikTok直播间弹幕刷满。

三、中国仪仗队的国际话语权争夺战

2010年,中国仪仗队首次亮相墨西哥阅兵,那时的外媒还是阴阳怪气——“东方神秘队列走路姿态引关注”15年后的越南,外媒已经不敢用任何猎奇字眼修饰这支队伍。因为他们清楚,这支队伍不是花架子,而是中国人对外进行文化输出的媒介。



2015年红场阅兵,仪仗队高唱《喀秋莎》进而拉近中俄情感;2024年白俄罗斯阅兵后,仪仗队与留学生合唱《强军战歌》引爆全场爱国共鸣。可见,这支队伍每次海外亮相都是文化输出的战役,所到之处尽显大国风范。



在此情况下,西方媒体不得不重新审视这支队伍。当初的《纽约时报》曾嘲讽“中国正步像提线木偶”,但在越南追星事件后改口称“纪律美学”。对此,国内网友竖起大拇指:最熟悉我们的还是美国,竟然知道“三大纪律八大注意”的纪律美学。

哪怕英国《卫报》则担忧“中国正成为新型军事文化输出国”,越南网友亲自下场解释:越南年轻人在追捧中国仪仗队的同时,我们本土军队招募点击量暴涨300%,这对我们更有利。



不得不说,这场跨越国界的追星狂欢既是流量时代的偶然产物,更是中国军队数十年磨一剑的必然结果。必须强调的是,当越南少女们追逐的不仅是兵哥哥的颜值,更是对一个国家纪律、实力与美学的集体认可时,中国仪仗才能突破“队列表演者”“花架子”的角色,成为新时代的文化符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