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女朋友圈骂老师,停课三天不让回校

4 月中旬,河南焦作的李女士急得直上火。闺女上初中,体育课偷懒被老师批评,还被罚没吃晚饭,班会又被当反面教材说,孩子觉得丢脸,赌气在朋友圈发了句 “你妈是不是脑残”。本以为认个错就行,结果学校直接停课 3 天。

李女士带着闺女写了 8 份检讨,夫妻俩拎着礼物去老师家道歉,想着三天够反思了吧?没想到到期去学校,老师说 “气还没消”,校方也咬死 “必须真正认错”,就是不让复学。急得她找 “小莉来帮忙”,对着镜头叹气:“停课超期不说,还威胁送少管所,到底啥时候是个头?”



写 8 份检讨还不够?家校杠上了

据李女士说,老师通知停课没提标准,就说 “回家反思”。孩子发完朋友圈很快删了,还是被老师截图上报。“我们配合得不能再配合了。” 她翻出一沓检讨,每张都写着 “妈妈陪我反思”。可三天后,班主任说 “年级组还在讨论”,再问就甩来一句 “可能送阳光学校”—— 那是类似少管所的机构。

记者介入后,校门口连线校方负责人,对方语气生硬:“得让孩子知道尊重老师是底线,写检讨要是走形式,不如不写。”李女士当场急眼:“当父母的都低头了,还要怎么证明?难不成得给老师磕头才算认错?”

矛盾核心渐渐清晰:老师罚没晚饭算不算体罚?停课虽没超 5 天规定,但 “等老师消气” 这种模糊标准,咋看都像把个人情绪掺进了校规。



网友吵翻:学校 “头铁” 还是 “过界”?

视频上网后,评论区炸了。有家长支持:“现在老师管学生太难,学校敢硬气一回,挺难得!”但更多人揪细节:“罚不吃饭明显过分,这是变相体罚!”“校规咋能凭‘老师消没消气’定?太随意了!”

有老师网友现身说法:“理解学校,现在管学生像踩钢丝,轻了不管用,重了怕投诉,这事要是开了‘写检讨过关’的口子,以后谁还敢管?”但家长不买账:“教育是明是非,不是吓唬人,提少管所太过分了!”

专家也分两派。教育学者张明辉指出:“惩戒得有明文标准,不能靠校方一句话说了算。” 律师王琳更直接:“罚没晚饭涉嫌侵权,比停课问题还严重。”

镜头里,小某攥着衣角小声说 “以后不发了”,让不少网友心软:“孩子有错,但处理太冷冰冰了,教育总得留点温度吧?”



风波过后,教育该怎么 “软硬平衡”?

在记者协调下,小某停课第 7 天复学。校方虽给了台阶,却在通报里注明 “再犯从严”。当地教育局介入调查 “罚没晚饭”,学校也开始修订校规,把 “认错标准”“停课期限” 写清楚。

这事像面镜子,照出家校关系的痛点。有网友说得实在:“孩子骂老师不对,学校想立规矩也没错,但得守法律边界 —— 罚不吃饭、拿少管所威胁,这招太硬了;可老师要是连正当批评都不敢,教育又太软了。”

说到底,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家长护孩子没错,但得教会敬畏规则;学校严管没错,得守住 “育人” 的初心。就像评论区高赞说的:“好的教育,该像弹簧 —— 有原则的硬度,也有沟通的弹性。绷太紧会断,太松没劲儿,找到中间那个度,才是真本事。”

这场风波留给人的思考还在继续:当 “护犊子” 遇上 “严管教”,如何让规则带着温度,让批评伴着理解?或许,这才是比 “谁对谁错” 更重要的课题。



声明

文中时间、事件及图片均源自网络,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请理性看待,勿对号入座或人身攻击。如内容存疑或涉版权、侵权问题,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