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北京国际电影节刚刚落幕,27日又迎来华表奖颁奖盛典,演艺界迎来一番热闹场景。
从北影节到华表奖,发生了3处细节变化,预示着娱乐圈风向正在走向改变。
第一实力为王
华表优秀男演员奖项,只有两人获得提名,一个是王一博,一个是张译。
在大多数观众心中,王一博代表的是流量,而张译凭借演技,代表的是实力,他们两人竞争优秀男演员奖,相当于是流量PK演技。
颁奖现场,当沈腾听到王一博和张译的名字同时出现时,脸上表情很耐人寻味,他和身旁的张译四目而对,不知道达成什么共识,最终相视一笑。
在未公布张译获奖前,很多人都觉得张译是陪跑,因为他之前已经获得过一次华表奖,再拿一次希望不大。
可偏偏华表奖很给力,真的二颁给了张译,让他二封华表影帝,一旁的沈腾忍不住给他一个拥抱。
这一次,华表奖让我们看到,在流量面前,演技实力才是硬道理,张译获奖,实至名归。
但意外的是,张译获奖后表示想要暂时息影,回归慢节奏生活,希望他这是积蓄能量,等到状态饱满时再度归来。
另一边北京国际电影节颁奖亦是如此,虽然来了不少流量小花和小鲜肉,可也就是在红毯上亮个相,获奖与他们毫无关系。
最佳男主虽然是一个陌生的国外演员,但最佳男配,是实力派演员海一天和耿乐,一个奖项,两个人同时拿,在北影节还是比较少见的。
据了解是因为这两人都实在太优秀,评委们觉得不管颁给谁,另一个都很可惜,于是,就破例两人并列,同时获奖。
这种考量的背后,是对优秀演员的珍爱,正是因为他们演技好,作品好,才值得评委为他们打破常规。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金鸡奖,李庚希获得影后,马丽成陪跑,受到不少观众争议。
但今年在华表奖,马丽再次带着《第二十条》,获得优秀女演员提名,流量不再是王道,实力才是硬道理。
从北影节和华表奖,今年这两大电影业内知名奖项,都是实力派战胜流量派,流量什么的不值一提。
第二老戏骨复出
今年北影节,来了一大批老戏骨,刘晓庆、唐国强和陈冲三人拉手现身,唤起不少人的青春记忆。
还有陈佩斯和朱时茂,倪萍和岳红,这些六七十岁的实力派演员,纷纷现身。
最惊喜的是,北影节官方特意给97岁的老戏骨田华,颁发授予终身成就奖,这不仅是对她的肯定,更是对众多大龄演员的鼓励。
生命不息,演戏不止,年纪大了又怎样,只要热爱演艺事业,不管多老,都可以继续演戏。
另一边的华表奖也有类似风向,最佳女演员提名了两位,一个是马丽,还有一个是惠英红。
惠英红今年65岁,也是“该退休”的年纪,可她依旧活跃在演艺圈,还一举获得华表奖的优秀女演员奖。
中年实力派演员值得肯定,同样六七十的高龄演员也会被大众看到,演员不是青春饭,只要有演技,老了也能演好戏。
很多优秀的老戏骨,在新一辈演员的更迭下,逐渐被忘记,不再被重用,慢慢失去活跃度,无戏可演。
但北影节和华表奖,让这些大龄演员们拨开浓雾见月明,让观众再次有机会看到他们,希望他们今后能有更多机会,给观众带来好的作品。
从以上两点变化,可以明显感受,流量明星的发展好像越来越疲软了,市场从尝试,到看重,现在终于来到摒弃的阶段,之后或许会更加明显。
第三去流量化
不管是北影节,还是华表奖,从获奖人员上来看,没有一个流量明星,流量明星上桌的人,越来越少,市场的选择发生明显变化。
还记得去年春节档影片,除了哪吒一骑绝尘,杀出重围,唐探凭借实力派也获得不错成绩,但演技一般的流量明星,出演的《射雕》票房惨淡。
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业内人士评判,流量的时代已经过去,粉丝经济那一招不好使了,只有作品和演技双过关的好作品,才会真正被看到,被大众认可。
当时不以为意,但现在来看,这话不无道理,流量都是具有时效性的,一旦热度过去了,只有粉丝买单是行不通的。
今年不管是电视剧市场,还是电影市场,都开始向重用实力派演员转移,像演技好的赵丽颖,也慢慢开始接触大荧屏,陆续接演电影。
以前很火的85花,最火的原本是杨幂和杨颖,其次唐嫣和刘诗诗,赵丽颖有演技,但始终融不进所谓的流量圈子。
代言什么的被嘲讽,合作被取消,但如今再看,没有作品的人反而因为流量太大,遭到反噬。
演员这一职业,虽然门槛低,但是想要走红需要的不仅仅是运气,最重要的还是自身有能力。
流量之前占的比重比演技大,可今后,这种风气就要改了,演技才是重中之重。
娱乐圈正在向一个更好的趋势发展,希望更多有实力的演技派获得更多机会,老演员们也都有戏可演,年轻演员们可以在流量基础上,提升演技,走的会更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