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前的一个冬夜,遥远的黄色星点,在人类的注视下第一次显露出模糊的轮廓。在他的笔记上,三个相连的圆环被草草地勾勒出来——这是人类首次窥见土星光环的幻影,尽管伽利略至死也未能破解这个谜题。那光环如同宇宙深处的一道密码,等待着后来者的破译。

40年前,土星云顶之上21000千米处,一艘金属造物以每秒32千米的速度刺破淡金色的暮霭。快门按下,一张带着电子噪点的照片跨越14亿千米的距离传回地球。那一刻,在欢呼声中,土星探索的序幕徐徐拉开。人们意识到,这颗遥远的行星再也不是触不可及的彼方,而是可以触碰、理解的真实存在。


NASA的先驱者11号在穿越土星外环时拍摄,最近距离仅为约13,000英里(21,000千米)。版权/NASA

8年前,卡西尼号结束了它长达13年的土星旅居生涯,在这片陌生的星空,它绕转了294圈,拍摄了无数的照片。而故事的最后,它以最热烈的姿态奔赴了它的终点——既是目标,也是归宿,化作土星北极风暴上空的一道弧光,永远不能与之分离。

土星,这颗环绕梦幻光环的行星,一直是人类探测器探索的焦点。在这场前仆后继的旅程中,我们已跨过万水千山,而对未知的好奇却仍在头顶高悬,指引着我们不断进步,去抵达更远的世界与未来。

/地球来使,

短暂相遇是为来日相聚

时间拨回到1979年,那是先驱者11号发射升空后的第六年,借助木星引力的助推,它历经漫长跋涉,终于抵达了土星。

作为首个飞越土星的探测器,先驱者11号无愧于“先驱者”这一称号,它是人类探索土星的开路先锋。相比后来者,它的体型较小,负担较轻:直径2.74米,高度2.9米,总重量约260千克。先驱者11号搭载了一系列科学仪器:成像光度计——尽管分辨率有限,图像质量较差,但足以揭示土星及其光环的基本结构;磁力计——尽管测量精度不高,但足以确认土星磁场的存在和强度;红外辐射计和紫外光度计——功能虽简单,却足以提供土星大气层的温度、成分数据。总而言之,先驱者11号就像一个轻装简行的探路者,肩负的科学任务并不繁重,但它的每一步都为后续的探索铺平了道路。值得一提的是,它还随身携带了一张“明信片”——一块镀金铝板,上绘有男女形象、氢原子自旋跃迁图案以及地球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在向宇宙宣告人类的存在。


先驱者号铭牌上视觉信息的详细视图。版权/NASA

1979年7月底,先驱者11号开始对土星展开观测。8月底,它正式进入土星系统,先后与多颗土星卫星擦肩而过。9月1日,它到达土星近点,距离土星云顶仅2.0591万千米。在这段接近与离开土星的过程中,先驱者11号拍摄了440张土星系统照片,最高分辨率达到约50千米/像素。尽管这些图片是“低分辨率”照片,但靠着绝佳的拍摄视角,它们提供的信息仍远超当时的地面望远镜的能力范围。凭借图像、磁力计、红外探测等手段,先驱者11号取得了多项突破性发现:首次发现了土星的F环和一颗新卫星;首次测量了土星磁场的全局特性,并揭示其磁偶极矩是地球的580倍;拍摄了土卫六(泰坦)照片,显示出一个没有明显特征的橙黄色圆斑。二十五年后,将有一个探测器在它表面着陆,不过这是后话。

1979年10月5日,结束了两个月左右的短暂造访后,先驱者11号告别土星,朝着银河系中心的方向渐行渐远。然而,土星并未因此陷入寂寞,因为新的访客们已在路上。旅行者1号和2号于1977年先后发射升空,此时都已完成木星的引力助推,正以更快的速度向土星进发。得益于先驱者11号的探路经验,旅行者1号、2号的步伐更加从容。凭借更高的初速度和优化后的轨道,它们仅用3-4年便抵达了土星,距离先驱者11号的离去仅仅过去了一年。



旅行者1号和2号分别在1980年11月和1981年8月飞掠土星,两次任务相隔九个月。随后,旅行者2号于1986年1月完成了对天王星的探测,并在1989年8月飞越海王星。如今,这两艘探测器都已踏上离开太阳系的征程,继续向更远的星际空间进发。版权/NASA

1980年11月,旅行者1号率先进入土星系统,1981年8月,旅行者2号紧随其后。两位旅行者在设计上基本相同,携带了相同的科学仪器,主要区别在于轨道选择和观测重点。相比先驱者11号,旅行者号在科学仪器的配置和探测能力上都有显著进步:两台高分辨率相机、更精密的磁力计、紫外和红外光谱仪,以及提高50倍以上的数据传输速度。这些改进不仅大幅提高了探测精度和分辨率,还扩展了探测范围,填补了先驱者11号留下的许多空白。旅行者号带来的新发现令人振奋,并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例如,发现了土星环并非单一结构,而是由无数细小颗粒组成,并包含密度波、弯曲波等复杂结构;发现了土星北极神秘的六边形风暴;发现了土卫六被浓厚大气层包裹,其中氮气占比约95-98%,甲烷占比约1-5%,这与地球早期大气成分极为相似;还发现了土星磁层内存在高密度等离子体,部分可能来源于土星卫星,如土卫二(恩克拉多斯)。



这些突破性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土星系统的认知。然而,与先驱者11号类似,旅行者号也只是匆匆飞掠而过,并未执行环绕任务。受限于这种观测模式和仪器分辨率,它们无法长期深入观测这些新发现,留下了大量未解之谜。但正是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为下一代土星探测器——卡西尼号的辉煌科学生涯埋下伏笔。


/卡西尼号:

耐心,勇气与合作

1997年10月15日,在佛罗里达的夜空下,一道炽烈的火焰划破天际,卡西尼-惠更斯号探测器搭乘泰坦四号B型火箭腾空而起,开启了人类迄今最为宏伟的土星探索任务。这个重达5.6吨的庞然大物,重量堪比一头成年非洲象,是人类发射的最大行星探测器之一。它由两部分组成:卡西尼号轨道器(Cassini Orbiter),承担环绕土星的长期观测任务;惠更斯号探测器(Huygens Probe),其使命是穿透土卫六那未曾被先驱者和旅行者穿透的神秘厚重大气层,揭开这颗卫星的面纱。


1997年发射前夕,带有惠更斯探测器的卡西尼号航天器矗立在NASA的危险载荷处理中心(PHSF)中。版权/NASA

由于庞大的质量,直接飞往土星所需的燃料远远超出了探测器的承载能力。为此,任务团队设计了一条更漫长更精妙的旅途——让它依次借助金星、地球和木星的引力助推,以节省燃料并调整航向。

2004年7月1日,历经近七年的星际跋涉,卡西尼-惠更斯号终于成功进入环绕土星的轨道,成为第一颗在这颗行星周围长期驻留的探测器。


卡西尼号释放惠更斯探测器的艺术家构想图。版权/NASA/JPL

2004年12月25日,正值地球上的圣诞节,当卡西尼号环绕土星运行到第四圈轨道上时,它轻轻释放了怀中的惠更斯号,送它踏上独自探索土卫六的征程。而卡西尼号则继续肩负重任,装备着一系列先进的科学仪器,展开对土星系统的全面研究。它的眼睛——高分辨率成像科学系统(ISS),记录下土星光环无与伦比的细节;它的耳朵——无线电和等离子波科学仪器(RPWS),聆听着土星磁层的低语;它的手——紫外、可见光和红外光谱仪(UVIS、VIMS),触摸着土星云层的化学奥秘。十三年间,卡西尼号在不同轨道上徘徊,294次掠过土星光环边缘,甚至穿行于土星环之间的缝隙间,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土星图像与数据。


凭借卡西尼号传回的数据,许多谜团被逐一解开。通过近红外成像,它揭示了木星深层云结构的复杂性,发现土星的风暴系统比此前想象的更为深远,甚至可能延伸至数百千米深;借助紫外成像和磁力计,它捕捉到了土星极光的精细结构,并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其磁场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此外,它还测量了土星磁场的细微变化,为探究其内部结构提供了关键线索。卡西尼号让人类得以真正“居住”在土星系统里,哪怕只是通过数据与图像。

然而,再漫长的陪伴也终将迎来终点。2017年9月15日,卡西尼号的任务接近尾声,它奉命以最后的燃料调整轨道,冲向土星的大气层。在生命的最后153秒,它的离子与中性粒子质谱仪仍在分析大气成分,直到信号最终消逝在氢氦云层中。

这场壮丽的陨落,不仅是为了避免可能污染土星及其卫星,更像是一场深情的回归——卡西尼号从未真正离开,而是将自己的最后一部分,永远留在了那个曾经悉心凝望的世界里。这场持续二十年的星际远征,堪称人类探索宇宙史诗的缩影:卡西尼号13年的守望,153秒的燃烧,诠释了科学对未知领域持久凝视的耐心,也定格了文明对地外世界深度触摸的勇气。这场漫长而精妙的旅程,凝聚了全球科学家的智慧结晶。卡西尼-惠更斯任务是人类航天史上最伟大的国际合作项目之一,来自27个国家的科学家和个体共同组成了联合团队,负责设计、建造、操控和数据分析等所有环节。在浩瀚宇宙面前,地球不过是一粒蓝色微尘。人类对土星的探索,或许从来不只是科学家的课题,而是整个文明对星辰大海的集体奔赴。


1997年10月15日,泰坦 IVB/半人马座火箭搭载卡西尼轨道器及其附带的惠更斯探测器,踏上了奔赴土星的征程。七年多后, 惠更斯探测器成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距离最远的一次着陆,稳稳降落在土星最大卫星——泰坦(土卫 六)的表面。版权/NASA/JPL/KSC

后卡西尼时代,我们还要问什么当卡西尼号以壮丽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使命时,它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土星的丰富线索,也留下更多待解答的谜题。土星大气中的温暖来源是什么?土星的磁场如何产生与演化?土星环的起源与年龄究竟为何?这些未解之谜激励着科学家们继续向土星进发,去探寻那些尚未被诉说的故事。


卡西尼-惠更斯号在土星和土卫六(泰坦)的艺术家构想图。版权/ESA

/永恒的桂冠,

还是易散的烟圈

在卡西尼号的最终旅程中,它穿越了土星环的缝隙,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意外的故事——土星环可能比我们想象的年轻得多。传统观点认为,土星环与土星本身同龄,已有超过40亿年的历史。然而,卡西尼号通过测量环系物质的质量、尘埃沉积率及动力学演化,揭示了一个不同的故事。研究表明,土星环可能只有数亿年的历史,甚至可能是某颗卫星在天体碰撞中毁灭后的残骸,形成于不到1亿年前。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正好处于一个宇宙历史的特殊瞬间,得以见证一个行星环系的短暂辉煌?

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探寻土星环的秘密。更精确的探测器或许能够测定它们的真正年龄,并解析这些璀璨冰粒的来源与去向。正如一句台词所言:“你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会消失吗?”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发现,土星环并非一个永恒的象征,而是一个行星系统不断演化的瞬间——在亿万年的时间长河中,它终将消散,回归宇宙的尘埃。


在卡西尼号飞船的红外视野下,土星呈现出独特的风貌。这幅精彩的图像拍摄于2014年,是由卡西尼号通过捕捉多个红外波段的颜色合成而得到的。版权/NASA/JPL-Caltech/SSI

/结语

仰望土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璀璨的星环,更是人类好奇心与探索精神的映照。从最早的望远镜观测到现代航天器的深度探测,每一次进步都带来新的发现,也激发新的疑问。未来,当我们再次启程,会不会找到生命存在的证据?会不会重新定义行星演化的理论?答案尚未可知,但探索的脚步不会停止。

来源:中国国家天文

编辑:亦山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