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自4月22日爆发争端以来,中国一直呼吁双方保持克制。然而,印度方面一边使用军事手段极力施压,另一方面又不顾下游平民的安危,采用“断水-放水”这种极端的招式,引来国际社会的谴责。

4月27日晚,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达尔紧急向中国打电话,沟通目前的印巴局势,王毅外长的回复也很明确:作为铁杆朋友和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中方充分理解巴方合理安全关切,支持巴方维护自身主权和安全利益……



这是本轮印巴争端5天之后,中国亮明的最新态度。然而,王外长还表示,希望双方保持克制,推动事态降温。

也就是说,中国虽然全力支持巴基斯坦,但不代表我们支持区域战争,我们仍呼吁双方保持克制,以对话的形式解决争端。



巴基斯坦为何电话求援?

本次印巴争端,源于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一次恐怖袭击,当时造成26人死亡,印度方面认为,巴基斯坦对恐怖分子提供了支持。虽然巴方极力否认,但印度仍旧大兵压境,还切断水源,试图对巴基斯坦进行全方位施压。

最初,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驳斥了印度的指控,并让印度提供证据。称如果印度强行挑起争端,巴基斯坦人民誓死保卫家园。随后,巴基斯坦试图寻求美国等国家的调停,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25日在前往罗马时,对记者表态:印巴之间的问题他们自己能解决。



特朗普明确表示美国不会介入,巴基斯坦见美国不管,只得继续独自应对印度的挑衅,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已经多次交火。

4月26日夜间3点,印度在切断巴方水源近4天之后,在没有预先通知巴基斯坦的情况下,突然开闸,4天的水量如猛兽般冲到下游,让巴基斯坦猝不及防,导致巴基斯坦旁遮普省30%河道受灾,1.2万英亩农作物面临绝收,200万人饮用水源遭受污染。而且灾情还在扩大。



印度的这个举动,有违天道,对巴基斯坦平民造成巨大伤害,巴基斯坦有些应对不足。于是,4月26日,巴方一方面宣布对印控克什恐袭事件表示中立、透明的调查,另一方面开始寻求各方面的帮助。这就是巴基斯坦紧急给中国打电话的原因。

中国最新态度的解读

其实,从本轮印巴争端最开始起,中国就一直高度关注,并多次表态。4月2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对恐袭事件“强烈谴责”。4月25日,外交部再次呼吁双方不要激化矛盾,强调 “对话是解决分歧的唯一途径”。



然而,印度靠“水武器”来攻击巴基斯坦,引起了社会的公愤,巴基斯坦外长达尔向中国打电话求援时,王毅外长亮明了新态度。在通话的结尾,王毅还说:中方支持尽快开展公正调查,冲突不符合印巴各自根本利益,也不利于地区和平稳定。

中国的态度其实有四层意思:

其一,中国一直在密切关注印巴局势。

其二,中国和全球态度一样,反对恐怖主义,支持对恐怖主义的打击。眼下关于“恐袭”的事情还未查清楚,贸然发动冲突,是不明智的。



其三,这一点很重要,王毅外长说:“作为铁杆朋友和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中方充分理解巴方合理安全关切,支持巴方维护自身主权和安全利益。”言下之意是:巴铁还是巴铁,中国对巴铁的态度没有改变,还会一如既往的支持巴铁。

其四,但是,王毅外长还说,冲突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地区和平稳定才是符合各方利益。

其实,中国的态度可以总结为一句话:中国坚定不移地支持好伙伴巴基斯坦保护自己的国家安全,但是,不意味着中国支持战争。



所以,接下来如何劝和,才是中国乃至国际社会对此次印巴争端的主要思路。

和平共处才是主流

笔者认为,关于此次冲突的根源,其实无外乎三点:第一是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的说法:“印巴可能存在误解。”即,印度主观地认为,此次恐袭事件和巴基斯坦有关,但又没有直接证据。第二是印度方面有意转嫁矛盾,将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以“民粹”的方式转移到外部,以达到某些政客的稳定国内政局的目的,巴基斯坦说这是“印度惯于将国内安全危机转嫁至巴基斯坦”。第三是印度想找借口展现“大国”实力,或者受某些外部势力挑唆。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是非曲直自有公断。我们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一方面强烈谴责恐怖主义,另一方面呼吁双方保持克制,倡导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分歧。中国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和南亚邻居,“大国”的态度应该是维护地区和平,而不是“恃强凌弱”。

笔者始终认为,真正的胜利不是摧毁对手,而是共同走出仇恨与对抗的循环。其实,印巴双方也深知冲突不符合自己的根本利益,国际社会也普遍希望双方能够搁置争议,在对话中增进互信,在合作中化解矛盾。尽管争端尚存,但和平共处的理念必将引领印巴走出困局,实现地区的长治久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