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享誉世界,完整的南京明城墙共有四重城垣,由内而外分别为宫城、皇城、京城和最外一重的外郭城。 其中的京城又称内城,是四重城垣中保存最为完好,且为我们所最为熟悉的一重,同时在世界上也是规模最大、长度最长、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


南京明城墙(取自网络)

对于南京明城墙及其城门,南京民间自古一直有谚语曰:“内十三、外十八,一根门闩往里插”,其中内十三和外十八正是指内城和外城分别有十三和十八座城门。

关于外郭城及其城门,笔者曾经在平台发表过数篇文章介绍:《表说文化:从历史文献中理清南京明外郭城门的设置及其变迁》、《南京明外郭城:十八座城门位置探究(上、中、下)》、《用脚步丈量南京明外郭城墙:外郭城概貌和特征》和《用脚步丈量南京明外郭城墙1-23》等,尽可能详细地介绍了其设置和沿革。

而对于南京明代京城13座城门的设置,南京民间又根据其所处方位按逆时针方向编成了七言四句、28字的童谣:

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镇太平。神策金川定钟阜,仪凤淮清到石城。

从正南起沿顺时针方向,这一十三座城门分别为:城南有正阳门、通济门、聚宝门,共三座;城西有三山门、石城门、清凉门、定淮门、仪凤门,计五座;城北则有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太平门等四座;而城东只有朝阳门一座。


南京明城墙

所以,应该可以确定的是,南京明代京城城墙在建城墙最初具有十三座城门,但是,时代变迁,朝代更替,社会发展,城市扩张,交通需要,发展至今的南京明京城(又称内城)所建城门已经增加到32座,是最初城门数的两倍还多。

为了理清至今为止的32座城门的变迁和沿革,现将其主要信息简要地概括在下面这一张表中。



因为表格容量有限,关于南京明京城城门更多的重要信息和说明可做如下补充:

1. 此表以正阳门为起点,因为正阳门朝向正南,且处于明皇城和宫城(合称皇宫)的中轴线上的正南面,所以又有“国门”之称,再按顺时针方向依次列出南京明京城墙发展至今的所有城门(以首次命名时的名称列出);

2. 除了明代建城时设置的13座城门之外,清代增设了草场、小北、丰润(后改为玄武)和后湖小等四门,民国时增设了武定、雨花、中华东、中华西、汉中、挹江、新民、中央和台城(后改为解放)等九座城门,1949年后又增设了长干、集庆、华严岗、标营、蓝旗街和光华东等六座城门,至今为止共计32座城门;


南京明城墙的32座城门布局

(▲图注:南京明城墙的32座城门布局:黄色、红色和绿色分别表示得以保留+后来复建、解放后新建、已拆除不存的城门)

3. 可将32座城门分为以下三类:A. 自明至解放前开辟且得以保留+后来复建(即如今城门尚在),包括武定、雨花、中华东、中华、中华西、汉西、清凉、挹江、仪凤、新民、神策、玄武、后湖小、解放、太平和中山等十六座城门(图中黄色标记);B. 解放后新建,包括长干、集庆、华严岗、标营、蓝旗街和光华东等六座城门(红色标记);C. 至今已不存,包括光华、通济、三山、汉中、草场、定淮、钟阜、金川、小北和中央等十座城门(绿色标记)

4. 明代13座城门中的正阳、聚宝、石城、仪凤、神策、朝阳等6座在民国时期分别被改称为光华、中华、兴中(今又沿用仪凤)、汉西、和平(今亦称神策)和中山。

5. 中华东、西两门因紧邻中华门城堡东西两侧而不太为人所注意,实质是民国时期为满足南北向车辆通行又避开中华门城堡的需要而于1933年建成,有明确的命名。1937年遭日军炮击受损,1955年因坍塌严重而拆除,2008年复建。




现存于南京城墙博物馆的“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门楼石刻

6. 三山门西临外秦淮河,为水陆两栖城门,南侧为西水关,是旧时城西从水路进出南京城的主要通道,故而自南唐起在民间就一直有“水西门”之俗称,明代建城后被正式命名为三山门,有一定争议的说法是,清代时已正式定名水西门,如今则只剩水西门之地名;与之相对应,三山门北面的下一座城门石城门则主要用于城西陆路上的交通往来,因此在民间很早即有旱西门之俗称,水西、旱西相互对应,后于晚清、民国间转称为汉西门;


至今尚存的汉西门城门

7. 清凉、定淮、金川和挹江四门均曾有过一段时间的改名:清凉门建成后不久曾改称清江门,但明中期又复称清凉门;定淮门因临近城内的马鞍山而初称马鞍门,洪武七年(1374 年),秦淮河发生水患,为求秦淮安定,马鞍门易名为定淮门;金川门在民国时期的1930年代曾改称三民门;挹江门在清末已有进出城的门洞,称土城门,1914年开建城门之初曾称海陵门,因主持修造者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为古称海陵的泰州人,1928年,国民政府将其更名为挹江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又曾短暂改名凯旋门;

8. 小北门的情况比较复杂。一、名称:据考证,小北门大约在清末开筑,在法国人盖拉蒂1898 年所绘《江宁府城图》上,金川门与神策门之间标有 “四扇便门”,《同治上江两县志・城厢考》中 “右西北第二十六甲” 条目提到 “四扇北门”,二者均指 “小北门”;二、位置:在清末民国多部地图中,“小北门” 被错误地标注为 “钟阜门”,不过又有地图在其旁附有 “小北门” 字样。故而, “小北门” 附近所建道路被误称为钟阜路。因此,小北门的位置应为今钟阜路与护城河交汇处、爱民桥以南的位置,而钟阜门则应位于与仪凤门隔狮子山背靠背处;另,幕府门是明初存在过的一座城门,但其具体位置和存在时间有待进一步考证,小北门曾有可能是明初即被封的“幕府门”的说法,但仅是推测,并无确凿的历史证据支持这一说法,不过,小北门前望幕府山,似与当年城门命名规则相符;


位于钟阜路附近的登城口应离当年的小北门不远

9. 紧靠解放门边上的后湖小门亦不太为人所熟知,其变迁也比较复杂,据推测,在规划南京明城墙建设时,考虑到神策门与太平门之间距离太远,为施工方便特意开设一小门,施工结束后,靠城外一侧已用一层城砖封闭,但后被人掏开一个洞,人可爬进爬出,故而俗称 “狗洞”。清代时被正式开通成为城内外交通的通道之一,1952年又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扩建;


台城上看解放门



解放门和后湖小门

10. 对解放门的增设存有不同说法:大多认为于1954年开辟,但也有另一说法:1934 年为方便从城内进入玄武湖公园,国民政府在台城的东北角开辟了一座城门,并命名为“台城门”,但建成后不久因各种原因被封闭,1952年经扩建后改称解放门。其实说起来也许二者并不矛盾,虽民国时开辟,但后来又被封闭,解放后打开并扩建,很容易被误解为解放后新开新建,故而上面表格和城门分布图皆取民国说;

11. 蓝旗街和光华东二门大致为本世纪城市建设高峰、打通城墙内外交通时开建,至今未被正式命名,前者往往被称为蓝旗街通道(只限行人和骑行),后者信息不多,未能查询到开建年份,且门上未留门名;


蓝旗街通道



光华东门



远眺光华东门及门前的紫金桥

12. 1950年代的拆城运动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建成的城门中共有中华(原聚宝)、汉西(原石城)、清凉、挹江、新民、神策(即和平)、玄武和中山(原朝阳)等八座城门幸存。


牌坊式风格、混凝土结构的新民门尚存,两侧城墙被拆已建起住宅楼

城门的开建和消失可以映照南京明城墙的历史变迁,她已与南京这座城市相伴了六百多年,在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曾遭受重创,但是,虽历经坎坷、风雨侵蚀,至今依然保持了相对的完整,并且正在焕发新的光彩,成为以“山水城林” 为特色的南京人文景观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展现出南京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勾画出南京古朴厚重的城市底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