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宋参数图片)Pro DM-i将A级新能源SUV的购车门槛,拉低至9.28万元(综合补贴后),这一价格背后,是比亚迪在技术与产业链上的系统性优势。



技术突破定义性价比

宋Pro DM-i搭载比亚迪第五代DM混动技术,其亏电油耗低至3.79L/100km,综合续航超1400公里,兼顾燃油经济性与长距离出行需求。同时,“天神之眼C” 组合辅助驾驶系统支持高速自动变道、全场景泊车等功能,将L2级辅助驾驶下沉至10万元以下市场,技术配置远超同级燃油车。此外,智能座舱DiLink 100系统、VTOL移动电站等配置,进一步强化了用车场景的多元性。



垂直整合下的成本革命

比亚迪通过全产业链自研(刀片电池、电驱系统、半导体等),实现核心部件90%自产,单车成本较合资品牌低20%-30%。这种模式不仅支撑了技术快速迭代(如第五代DM技术),更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成本,使“低价高配”成为可能。2024年比亚迪研发投入542亿元,技术红利持续释放,为其价格战提供了坚实后盾。



重构竞争规则,加速燃油车替代

宋Pro DM-i以9万元级价格杀入市场,直接冲击了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竞品的生存空间。

一方面,此前A级SUV市场由合资燃油车主导(如本田CR-V、丰田RAV4),其主力车型售价普遍在15万元以上。宋Pro DM-i以更低价格提供更高配置(智能驾驶、混动续航),迫使竞品陷入“高配亏本、低配失市”的困境。这种降维打击将加速燃油车市场萎缩,2024年插混车型销量同比激增83.3%的数据已印证这一趋势。

另一方面,比亚迪通过“全民智驾”策略,将高阶配置下放至经济型市场,重新定义了消费者对10万元级车型的期待。此举不仅挤压了二线新能源品牌,更迫使传统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例如,吉利、长城等企业已加大混动技术投入,而合资品牌则面临“以价换量”与“技术追赶”的双重压力。



从价格输出到规则制定

比亚迪的让利策略并非单纯的市场争夺,而是全球产业话语权构建的关键一环。

比亚迪主导修订IEC国际充电标准,推动中国技术提案占比超40%,其刀片电池已向特斯拉、丰田等国际车企供应,DM-i混动系统亦被丰田引入。低价车型的规模化出口(如ATTO 3海外高价畅销)证明,中国新能源车正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溢价”。

同时,比亚迪还实现了生态闭环的全球化复制。比亚迪在泰国、巴西等地的生产基地与“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网络建设,正在海外复制其垂直整合模式。2025年一季度海外销量占比提升至21%,目标直指80万辆年出口量。这种“技术+产业链+能源网络”的打包输出,正在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的价值链分工。



良性竞争:以长期主义重塑行业逻辑

比亚迪的“让利”绝非恶性价格战,而是基于技术领先与生态布局的战略选择。

2025年一季度比亚迪单车利润达0.85万-0.95万元,较2024年同期提升30%,显示其降价并未牺牲盈利能力。通过供应链高效管理(应付账款周转天数127天)与海外高溢价市场开拓,比亚迪实现了“规模-利润-研发”的正向循环。

而低价策略倒逼全行业技术创新与成本优化。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电池企业加速高压正极、硅基负极等材料研发,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与快充性能持续提升。这种“技术扩散效应”推动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整体进阶,为全球碳中和目标提供中国方案。



结语

比亚迪宋Pro DM-i的9万级的定价,是技术普惠与产业野心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市场洗牌的催化剂,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追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跃迁的缩影。通过垂直整合、技术输出与生态闭环,比亚迪正以“让利”为矛,穿透价格战的表象,直指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制高点。这场变革的终点,或许正如其愿景所言——从“汽车公司”蜕变为“全球新能源生态定义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