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黄仔 | 撰稿: 雨山 | 责编: 雨山
在遥远的北欧瑞典街头,有一种神秘现象。
工作日时,大街上、咖啡馆、公园里,尽是推着婴儿车的男性。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拿铁爸爸。
这是瑞典倡导性别平等、要求男性休产假的结果,这种政策也反过来让女性和男性都得到了益处。
女人上班,男人带孩子,听着就让人羡慕。今天我们就借「拿铁爸爸」,聊聊男人带孩子的那些事。
瑞典「拿铁爸爸」
瑞典摄影师Johan Bävman在瑞典人家中拍下了父亲和孩子单独相处的场景。
照片里,爸爸们给孩子换衣服、跪在地上给孩子刷牙,陪孩子玩过家家游戏,将孩子背在身前或身后,同时打扫卫生。
▲图片来源:Google
有时不止一个孩子,静态的图片体现出动态的混乱与忙碌,爸爸生无可恋的脸和孩子哭泣的面容交织在一起。而这正是多年来妈妈们经历的。
这组照片被命名为「Swedish Dads(瑞典爸爸)」。摄影师Johan Bävman本身也是父亲,当他开始带孩子时才发觉其中的艰难,于是他决定记录下在家陪伴孩子超过6个月的父亲的生活。
▲图片来源:Google
不止在家里,爸爸们也会推着婴儿车去超市、游乐园、书店等各种地方。他们经常聚集在咖啡馆,一边喝咖啡一边交流育儿经验,「拿铁爸爸(Latte Pappa)」由此得名。
一群妈妈围聚在一起带孩子的场面人们司空见惯,早已习以为常,当把其中的人物换成男性,画面似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力。
▲图片来源:TikTok
这种景象的诞生来自瑞典的政策。从1974年开始,瑞典引入共享育儿假,但当时只有0.5%的父亲使用了产假。
后来,瑞典强制要求男性休产假。父母两人总共有480天假期,可以平分假期,也可以按别的方式分配,但要求男性必须休满至少90天。
为了鼓励父母休产假,这段超长假期是带薪的。在前390天,父母可以拿到工资的80%,最高可达每月47750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36233元)。之后,补偿继续以每天180瑞典克朗 (约合人民币136元) 的价格发放。
而且,当父亲休产假满三个月,还会开始收到每月约1095元的「性别平等奖金」。
政策的激励是有效的。根据瑞典社会保险机构的调查,1999年时大约只有八分之一的育儿假福利支付给男性,而到了2019年,这个比例增加到了四分之一,越来越多男性成为「拿铁爸爸」。
▲图片来源:TikTok
男人带孩子的好处
- 有利于性别平等
瑞典政府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里说:「只有当男性也受到教育并被鼓励积极参与养育子女,并被赋予与作为母亲的女性相同的权利和义务时,才能实现在经济生活中给予女性与男性平等的地位。」
女性怀孕生育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本身就会影响她们的工作,如果产后继续留守带娃,对于女性事业的冲击将是巨大的。许多企业会因此考虑不雇用女性,不让女性跻身重要的领导层,女性产后返回职场也变得困难。
瑞典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小国,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为了不失去占人口一半、才华横溢的女性劳动者,政府决定减轻女性的「母职惩罚」。
办法就是让男性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养育中,这样因生育而针对女性的职场歧视、工资低、失业率等都会明显减少。
▲图片来源:tenor
- 有利于夫妻感情
男性单独带过孩子后,往往会更理解女性的不易。
一位瑞典爸爸和孩子相处了一天,等自己的妻子回到家,终于能把孩子交出去后,疲惫不堪地倒在沙发上,累得晚上九点就睡着了。
一位34岁的男性软件开发员说:「你会对照顾孩子有一种完全不同的理解,因为与之相比,工作根本不算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接受采访的瑞典爸爸说,夫妻之间的感情变得更好了。
夫妻许多矛盾的产生是由刻板的性别角色导致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育儿是女性的职责,由男性承担的外部工作比内部的育儿更重要、更困难。
许多男性认为带孩子就是待在家里休息,不用东奔西跑,非常轻松;而与此同时,女性被困在带娃的无秩序和混乱中,还得不到家人的理解,矛盾就会爆发。
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分摊育儿任务,剩下的时间各自回到职场工作,就能更理解彼此的处境,减少摩擦,有利于感情和谐。
哈佛大学研究者在瑞典进行的一项有3763名参与者的调查,发现表现出较高程度「产假平等」的夫妇,也报告了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图片来源:tenor
- 有利于男性健康
瑞典爸爸们普遍表示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很亲密,他们对孩子的饮食偏好、能力和情绪了如指掌,孩子感到沮丧或疲惫时,会紧紧地依靠他们。这让父亲们充满了幸福感。
一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发现,成为父亲的男性的睾酮水平下降了30%,自称每天至少照顾孩子3小时的男性,比没有照顾孩子的男性睾酮水平低20%。睾酮减少会减弱男性的欲望和攻击性,让他们变得更平和,更有同理心。
更有「感情」,在人际交往上会更顺利,对工作场合也会有一些帮助。许多瑞典爸爸声称他们和父母的关系在休产假时有所改善。
发表在《BMC Public Health》上的一篇研究发现,比起没有休产假的父亲,休产假的父亲与酒精相关的死亡风险低18%,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6%。研究者认为,男性进入育儿角色可以减少他们损害健康的行为,比如吸烟和喝酒。
▲图片来源:tenor
- 有利于孩子成长
在异性恋家庭中,父亲的照料对于孩子很重要。
「父子激活理论」认为「父亲通过与孩子的打闹游戏鼓励和教导孩子,展现给儿童新的经验或新异刺激以激活儿童的情感的机制,有助于儿童产生积极情绪,获得信心并培养儿童的情绪能力。」
南京大学学者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在2014~2015学年的追访调查数据,成功追访到9449名学生,调查了他们父母参与育儿的情况。
结果发现父亲投入育儿,对孩子的考试成绩、学习态度、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朋友数量和质量、正面行为等都有积极影响。其中,父亲跟孩子的情感交流比日常照料更重要。
瑞典也有研究发现,有父亲参与照顾,陪伴玩耍和读书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犯罪的可能性较小。
还有研究发现低质量的父亲和女儿的危险性行为之间存在联系。在一个冷漠的父亲身边成长的女孩,长大以后容易接受随意的、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而在一个积极的、热情的父亲陪伴下长大的女孩很少这样做。
▲图片来源:tenor
可以看出,男性休产假,对男人好,对女人好,对孩子也好。
正如瑞典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书中所说:「增加性别平等将使女性和男性都将从他们的传统性别角色中解放出来。」所有人都将获益,所有人的生活幸福感都会提高。
共担育儿工作吧!
其实,由于社会进步、人们平等意识增强,愿意「主内」的男性增加了不少。
2019年,《中国青年报》对1987名已婚青年进行调查。对于男性成为「全职爸爸」这件事,女性中有45.8%的人赞成,男性赞成的比例竟然达到了52.4%。
2022年猎聘发布的《职场人婚育生活状态洞察报告》中,当被问到「如果夫妻中必须有一人在家照顾孩子,你愿意当全职妈妈或全职爸爸吗?」受访男性中有37.76%的人表示愿意。
▲图片来源:猎聘
不过,不管是妈妈还是爸爸,一旦陷入「全职育儿」的生活,就可能被经济压力、无价值感、自我认同缺失、社交圈隔离等问题困扰。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身体和精神健康问题,以及夫妻的感情矛盾。
曾经6年全职带娃的李承铉就自爆患上抑郁,可见带娃的辛苦,不管什么性别,谁带谁抑郁。
这时候,平分产假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两个人共同承担,能彼此理解、鼓励、配合,或许可以减轻一人全职带娃时孤军奋战的失落感。
▲图片来源:Google
平分育儿不仅平分了困难,还使得幸福加倍。因为带孩子的过程虽然有痛苦和煎熬,但也有无数令人感动的瞬间。
孩子第一次爬行、走路、骑车,第一次叫爸爸妈妈,第一次学会自己吃饭……当用日夜的悉心照料和真挚的爱换取孩子的信任依赖,那种幸福和满足的感觉无可替代。
作为要陪孩子走过半生的人,父亲也应该积极参与和体会这份痛苦与幸福并存的养育过程。
而能达成家庭共同向更幸福迈进的关键,在于产假的政策能够进一步改善。希望未来可以增加男性休产假的激励,平衡两性产假的时长,保障女性在职场的平等待遇,推动家庭的整体幸福度提升~
早安,我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 The Guardian. All dads together: my new life among Sweden's latte pappas[EB/OL]. (2012-11-18)[2025-04-28]. https://www.theguardian.com/money/2012/nov/18/swedish-latte-pappa-shared-childcare.
[2] Klara Goedecke, Roger Klinth. Selling Swedish Fathers: On Fatherhood, Gender Equality and Swedishness in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by the Swedish Institute, 1968-2015[J]. NORA, 2021.
[3] Anna Månsdotter, Mona Backhans, Johan Hallqvi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less gender-stereotypical parenthood and alcohol-related care and death: A registry study of Swedish mothers and fathers[J]. BMC Public Health, 2008.
[4] Jon Pizarro, Leire Gartzia. Paternity leav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research[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2023.
[5] Simon Hedlin. Parental Leave Equ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J]. SSRN, 2016.
[6] 许琪, 王金水. 爸爸去哪儿?父亲育儿投入及其对中国青少年发展的影响[EB/OL]. [2025-04-28]. https://shfzyj.ajcass.com/Admin/UploadFile/20150112001/2019-05-21/Issue/nvtrrj3e.pdf.
[7] 吴婉婷. 教养视角: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关系[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