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恐怖袭击,造成26人死亡,引发印度全国震动,印巴关系一夜之间急转直下,印度和巴基斯坦均以强硬立场应对此次突发事态,地区局势骤然紧张,自2019年边境冲突之后,印巴两国再次无限接近全面开战的边缘。认定巴基斯坦为恐袭幕后黑手的印度迅速采取了驱逐巴外交官,取消巴公民签证,关闭印度河上游水坝,切断巴基斯坦水源等激烈措施。作为回应,巴基斯坦在否认与恐袭有关的同时,也对等驱逐印度外交官,关闭领空,并声称切断水源等同宣战,威胁要“炸坝放水”,随后两国在边界上发生了交火,巴基斯坦已向边界调动自行火炮、坦克等重武器,而印度海军的航母也被派往阿拉伯海巡弋。种种迹象都让外界感到第四次印巴战争可能爆发在即,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场冲突如果升级,最严重的后果将导致一场核战争的爆发。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发生恐怖袭击,引发新一轮印巴冲突。

南亚核军备竞赛

印度和巴基斯坦均在1998年5月通过进行核试验正式加入核俱乐部,并在此后的20多年中不断强化和完善自身的核武能力,将其作为首要的战略威慑手段以维护国家安全。

巴基斯坦发展核武器的动机相对简单,就是要威慑印度,部分抵消对手在常规军事力量上的优势。受到第三次印巴战争惨败的刺激,巴基斯坦开始大力推进核武发展,并在印度于1998年5月实施核试验后立即跟进,也进行了两次核试验(官方宣布是6次,外界监测认定为2次),从而跻身核国家之列。目前,公开信息显示,巴基斯坦拥有约170枚核弹头,全部为裂变武器(原子弹),尚未掌握聚变武器(氢弹)技术。



■在巴基斯坦阅兵式上亮相的“沙欣-3”型中程弹道导弹。

巴基斯坦的核武器投送手段主要是陆基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战斗机,同时也在谋求获得海基核打击能力。巴基斯坦陆军装备的“沙欣”系列中短程弹道导弹是最主要的核武运载工具,其中射程最远的“沙欣-3”型可以攻击2750千米范围内的目标,足以覆盖印度全境,此外还有射程700千米的陆射型“巴布尔”巡航导弹也可搭载核弹头。巴陆军还发展有战术核武器。巴基斯坦空军的F-16战斗机是最具能力的空中核攻击平台,可搭载射程350千米的“雷霆”巡航导弹或核航弹,但其使用受到美国出口武器条款的限制,而JF-17“枭龙”同样被认为具备核武搭载能力,据悉巴基斯坦空军有75架战术飞机可以携带核武器。巴基斯坦海军正在努力将“巴布尔”巡航导弹整合到舰艇上,包括潜艇,但目前尚不具备确定的海基核力量。



■巴基斯坦空军装备的美制F-16战斗机具备执行核打击任务的能力。

印度发展核武器的目的除了威慑巴基斯坦外,更多出于实现其地区大国梦想的战略目标。印度早在1974年就实施了首次核试验,并在1998年5月进行了5次核试验,成为公认的核国家。公开信息展示,目前印度拥有约180枚核弹头,与巴基斯坦一样全部为原子弹,并未装备氢弹。



■在印度阅兵式上公开展示的“烈火-5”型洲际弹道导弹,射程可达7000千米。

印度已经建立了三位一体的核力量,其陆基核力量由“大地”和“烈火”系列弹道导弹构成,其中最新型的“烈火-5”型射程可达7000千米,可携带10~12枚反导式核弹头,而正在发展的“烈火-6”型射程更超过10000千米。印度空军可以执行核打击任务的机型主要有4种,包括俄制苏-30战斗机、法制“幻影”2000、“美洲豹”和“阵风”战斗机。印度海军则装备了1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歼敌者”号,可搭载12枚射程1500千米的K-15型潜射弹道导弹或4枚射程4000千米的K-4型潜射弹道导弹,理论上具备二次反击能力。



■2009年,印度国产弹道导弹核潜艇“歼敌者”号下水,使印度具备了三位一体核力量。

有限核战也致命

在当今国际社会公认的8个核国家中,除了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外,就是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鲜,印巴两国更是所有核国家中仅有的相互敌视又领土接壤的国家,且核武库规模相对有限,而且两国均不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签约国,

因此在出现战略误判或危及国家生存的危机时,爆发核战争的危险反而要比其他核大国更高。即便印巴之间的核战争仅限于相互攻击对方领土,且核武器威力不及其他核大国,但由于核武器的巨大破坏性和严重的后遗症,不仅印巴两国将面临毁灭,更会引发威胁全人类生存的核灾难。



■1968年,英国外交大臣代表英国政府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上签字。

早在21世纪初叶,西方核武器专家就已经对印巴两国爆发核战争的后果进行了评估,在相互投掷50~70枚核弹的情况下,将造成超越以往任何战争的海量人员伤亡。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是位居世界前列的人口大国,截至2023年,印度已经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总人口高达14.38亿,而巴基斯坦人口也有2.47亿,位居世界第五位。根据世纪之初的估计,巴基斯坦在遭受核打击的情况下,将有7000万人伤亡,而印度的伤亡数字将高达1亿人,仅在孟买一地投掷一枚核弹,就可能造成85万人伤亡。如今,两国人口相比20多年前又有大幅增长,而核武器的威力也有相应提升,因此伤亡数字只会更高,在短时间内伤亡2亿人并不夸张,由于社会秩序崩溃导致的饥饿和疾病将使人口损失成倍增加。



■人头攒动的印度孟买街头,如果一枚核弹在城市上空爆炸,人员伤亡难以想象。

除了直接和间接的生命损失外,印巴之间的有限核战争也将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在2019年印巴边境冲突期间,西方科研机构对印巴爆发核冲突的全球影响进行了估计,得出的结论是即使少量核武器也可能造成“核冬天”的可怕场景。所谓“核冬天”是指核爆炸产生的大量烟尘阻挡阳光抵达地表,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和气候的剧烈变化,引发大规模农业歉收和大范围的饥荒。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印巴两国在对方领土上投掷50枚与广岛原子弹(1.5万吨当量)相当的核弹,也将产生大量烟尘,将在两周内蔓延到全世界,使气温比14~19世纪的小冰河期更低,影响全球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粮食供应,美国和东大的农产量将在四年内下降20%。此外,核爆炸还将破坏大气臭氧层,紫外线辐射大幅增强,引发更多气候与健康问题。核爆炸释放的放射性尘埃将使更多人饱受辐射病的折磨,制造出大量无人区。



■核战争引发的“核冬天”将是全人类的灾难。

谨慎掌控核按钮

核战争的毁灭性是毋庸置疑的,也正因为如此,自从核武器诞生以来仅被实际使用了两次。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都打造了足以毁灭地球的核武库,却都不敢轻举妄动,反而缔造了所谓“恐怖的和平”,因此核武器的意义在于确保相互摧毁的战略威慑,充当了阻止大国之间爆发全面战争的保险装置。至于印巴两国决策层的精英人士不可能不明白核武器的真正价值,不会轻易将其投入实战,因此南亚核战争的门槛还是不容易跨越的。



■1945年8月,日本广岛遭原子弹轰炸后的惨状,这是核武器首次实战运用的写照。

首先,印巴两国的核政策都确定了两国进行核战争的底线。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奉行“最低限度威慑政策”,但巴基斯坦主张将首先使用核武器,而印度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巴基斯坦的立场是基于印度的军事威胁以及在常规军事力量对比上的劣势。如果印巴爆发全面战争,印度凭借常规军力优势将巴军逼入绝境,则巴基斯坦才会使用核武器进行自卫。对印度而言,在军事实力占优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常规手段取胜,也没有必要使用核武器,只有在本国遭受核打击的情况下才会实施同等手段的反击。从目前局势看,印巴两国虽然剑拔弩张,但远不到全面开战的程度,最大可能是类似2019年冲突的模式,以相当规模的越境军事行动为主,双方各有胜负后再各退一步,恢复相对稳定的状态。



■2008年在卡拉奇某防务展上公开展示的巴基斯坦弹道导弹。

其次,印巴双方都严格管控核武器的使用,谨慎保持核战备。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建立了独立的核武器管理和决策体制,核武器的制造、运输、储存和部署有要遵循严格的程序,而动用核武器的决定只能由最高决策层做出。公开信息显示,尽管印巴两国保有相当数量的核弹头,但并无任何弹头处在实战部署状态,换而言之,所有核弹头并未与其运载平台或投送工具相结合,并不能第一时间投入战斗。为确保核武器的安全,两国都采取了部件分散配置的方式,即核武器的裂变装置和非核爆炸装置分开存放,核弹头和运载工具分开部署,只有在最紧急的情况下才能按照预案进行组合,构成实战能力,这就为阻止核战争提供了缓冲期。



■印度空军装备的法制“幻影”2000战斗机负有核打击的任务角色。

最后,国际社会不会对印巴爆发核战争的风险坐视不管。正如前文所言,即使印巴之间爆发有限核战争,其影响也将是全球性的,因此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无论出于维护本国的安全利益,还是基于全人类的生死存亡,印巴以外的国家,特别是身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五个核大国,必定会采取必要手段斡旋、调停印巴矛盾,阻止事态恶化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印巴两国都与核大国接壤,印度与俄罗斯关系密切,而巴基斯坦背后也得到美国的支持,所以两国的任何涉及核战略的举措都将引起核大国的关注和反应,从而为核战争的爆发增加了更多的保险。



■若印巴存在爆发核大战的危险,联合国安理会肯定会展开磋商防止事态恶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