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一起针对游客的事件,袭击造成26人当场死亡,数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印方迅速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认为是巴基斯坦主导的。为表重视,在外出访的印度总理莫迪还迅速回国,宣布对巴基斯坦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
面对印方指控,巴方也丝毫不示弱,称这场闹剧完全是印方“自导自演”,并试图借此来将军事冲突升级。
(印巴两军交火)
24日深夜,两军就曾在克什米尔边境地区开火,并互相指认是对方先动手的。现阶段,双方局势愈演愈烈。从昨晚到今天凌晨,两国士兵在克什米尔地区再次交火,印度使用轻型和中型机枪向巴军哨所“无端开火”,巴军随后使用轻武器进行反击。持续到今日凌晨2点才结束。
此次袭击事件的发生,让原本关系就不好的两国,更加针锋相对了。现阶段印度一边已经认定,凶手就来自巴基斯坦。为了报复巴方,印度直接宣布暂停实施“印度河水协定”,切断了通往巴基斯坦的水源,同时还关闭了唯一的陆地口岸,并取消对巴基斯坦公民发放签证。
印方这一动作,就让巴方陷入了较为被动的境地。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之下,巴基斯坦一方也赶紧寻找起了帮手,一天内向中方发出两大请求。
首先就是希望中方出面调查,为巴基斯坦主持公道。
日前,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就坦白称,巴方其实是不想让这场冲突升级的,所以希望就景区枪击事件,同国际调查人员开展合作。当下巴方认为,中国或者俄罗斯,甚至是西方国家,都可以在这场危机中发挥积极作用,甚至能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来调查看看莫迪总理是不是在撒谎,好揭开真相。
从国际法来看,巴方这一做法是合理的。作为主权国家,巴基斯坦在符合国内法律并遵循国际规范的前提下,是有权邀请他国参与国内事务的调查的。
而之所以邀请中国来做这件事情,一是因为对中方深度信任。中国是其关键盟友,邀请中方参与调查可强化双方在安全事务上的协同性,并向印度传递中巴团结的信号。再加上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印巴共同邻国,具有独特的斡旋能力。巴基斯坦所希望的是借助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调查的权威性和国际认可度,对冲印度对调查结果的质疑。
二则是要平衡印度的单边指控和压力。现在印方在尚未提供充分证据的情况下,通过断水等方式激化矛盾,美国一边在印巴冲突中已经多次明确支持印度,所以巴方这时邀请中国调查,是要通过第三方独立介入打破印度的舆论攻势,证明自身清白。
(巴基斯坦国防部长)
其次,巴基斯坦方面的第二个请求,则是希望中国能增加1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额度。
站在巴方的角度来看,其提出这一请求,主要是担心若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其美元资产可能被冻结。但通过增加人民币互换额度,巴方便可减少对美元的依赖,确保战时货币流动性稳定,并为进口关键物资如武器和能源,提供人民币融资支持。
此外,巴基斯坦外汇储备长期紧张,2025年债务规模已经达到了GDP的90%,而卢比却在持续贬值,这也加剧了其经济的脆弱性。增加人民币互换额度,可以直接补充外汇储备,稳定本币汇率,减轻偿债的压力。
对于中方来讲,第二个诉求,其实是好满足的,这也有助于推进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时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巴“铁杆友谊”的实际内涵。
但是参与对印巴冲突的调查,存在一定的困难。
首先是克什米尔主权一直都存在争议,克什米尔地区的主权归属是印巴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中方一贯主张该问题应根据《联合国宪章》、安理会决议和双边协定和平解决,强调“不干涉内政”原则。再加上印度始终反对第三方介入克什米尔问题,若中方直接参与调查,可能被解读为在主权争议中选边站队,损害中方长期坚持的客观中立立场。
其次,克什米尔恐袭案往往涉及印巴情报系统的博弈,甚至与地区极端组织如巴基斯坦塔利班关联。中方若介入,可能因信息不透明或政治干扰而难以有效推进调查,反而陷入责任纠纷。
(巴基斯坦恐袭事件频发)
再加上巴基斯坦境内针对中方项目的恐袭频发,所以对于中方来说,中方需优先确保在巴人员安全,而非直接参与调查的复杂流程。过度介入可能使中方成为恐怖组织的直接攻击目标,增加安全风险。
总之,中方对巴基斯坦的反恐支持是明确且坚定的,但直接参与克什米尔恐袭案调查,涉及主权争议、国际法约束、地缘风险等多重复杂因素。保持战略克制、通过间接方式提供支持,既能维护中巴关系大局,又能避免陷入地区矛盾的漩涡,更符合中国“不干涉内政”的外交原则与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