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记者 姜东良 梁平妮

法治日报通讯员 曲晓梦

调查动机

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负责人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表示,被执行人只有存在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等六种情形之一,才能将其纳入失信名单。

被执行人“有钱不还”或是“无钱可还”,外观上都呈现出没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样态,那么,怎么区分谁是“有钱不还”的真“老赖”,依法予以严厉打击?谁确实无履行能力,应避免过度惩戒,给“诚实而不幸者”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

山东烟台法院创新摸索出“定性标准+定量评估”的筛查机制,实现了对“老赖”精准画像,并构建“筛查—惩治—重塑”的失信被执行人闭环治理体系,为破解执行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近日,记者走进烟台法院、相关企业等一探究竟。

谈起严格界定“老赖”范围,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修晓鹏不由得想起自己前不久办理的那起看似“不起眼”的案件——

深圳市某网络科技公司因著作权侵权纠纷,将烟台某商贸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后者赔偿侵权经济损失。判决生效后,因商贸公司未履行义务,网络科技公司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通过查控未发现可供执行财产。

“无钱可还”不等于“老赖”。对被执行人进行“定性标准+定量评估”筛查后,修晓鹏决定变通执行思路,给被执行人一个喘息的机会。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案件执行新的突破口,并实现案件圆满执结。

这是烟台法院精准区分“失信”与“失能”、为“老赖”科学画像的生动缩影,也是创新执行工作的具体实践。近年来,烟台法院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从区分失信失能、强化联合惩戒、善用信用修复三个维度,构建“筛查—惩治—重塑”的失信被执行人闭环治理新体系,以有力度、有温度的司法守护诚信基因链条,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执行工作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精准区分分类施策

什么是“定性标准+定量评估”筛查?

据介绍,这是烟台法院为了“既保持失信惩戒力度,又避免误伤善意失信人,实现对‘老赖’精准画像”而摸索出的一套筛查机制——

在定性标准方面,首先,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明确纳入失信名单的六类法定情形,即被执行人存在有钱不还、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等。其次,建立“三不纳入”负面清单:确无履行能力、积极协商还款和特殊困难群体。

在定量评估方面,开发被执行人“履行能力评估模型”,即从财产状况、主观恶意和社会危害三个维度进行评分,通过查财产、查行为、查履行意愿,核财产状态、核履行能力、核主观恶意的“三查三核”机制精准区分“失信”与“失能”人员。

为何要对“老赖”精准画像?

有专家指出,执行工作是依靠国家强制力实现胜诉当事人权益的手段。但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精准区分被执行人是通过各种手段恶意逃避执行还是确无能力履行义务,一直是困扰各级法院的“老大难”问题。

“纳入失信名单被视为打击拒执的有效方式,被执行人‘有钱不还’或是‘无钱可还’,外观上都呈现出没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样态,的确可能存在未进行严格区分,便‘一刀切’纳入失信名单的情况。”从事执行工作多年的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三庭庭长李安坦言。

烟台法院直面治理痛点,以改革创新破解难题。

修晓鹏告诉记者,在上述网络科技公司与商贸公司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中,经过“定性标准+定量评估”筛查,以及多次实地走访调查、与被执行人沟通交流后,得知被执行人“有相关行业管理协会”“交纳过管理费”等信息,并根据相关管理协议约定,推动由协会代被执行人向申请执行人履行法律义务,实现案件圆满执结。

“为进一步扫清界定盲区,我们注重用‘数据显微镜’甄别真假失信,2024年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加强监督管理全面提升执行质效的工作规范要求》,通过数据赋能、压实监管,对‘假离婚真逃债’等隐蔽行为进行动态预警,为1200余名‘诚实而不幸’者开辟了绿色通道。”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彭桂东说。

对症下药强化惩戒

“直到接连收到两份预拘留通知书,我才意识到拒不履行可能面临的严重后果,不仅自己成了‘老赖’,在村里也抬不起头,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快把钱还上。”被执行人闫某有感而发。

在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执行过程中,因无法联系到被执行人闫某,烟台中院执行干警多次前往被执行人住址进行查找,没想到被执行人家属态度恶劣,拒不配合并多次阻挠执行工作。

为实现执行破冰,烟台中院先后两次向被执行人送达预拘留通知书,令其向法院限期汇报财产并接受约谈。仅仅一周后,闫某主动交纳了执行款,案件得以顺利执结。

两份预拘留通知书,为何会拥有如此大的威力?

这与烟台法院实行的执行“预处罚”机制密切相关。早在2023年,烟台中院在省内率先出台《关于在执行工作中实行预处罚制度的实施办法》,对符合法律规定的纳入失信、罚款、拘留、审计、限制高消费、追究拒执罪等情形,向被执行人、协助义务人送达预采取相关处罚措施的法律文书,通过发出“惩戒预警”+预留空间的方式,敦促心存侥幸、犹豫的被执行人履行义务。

据了解,2024年以来,烟台法院共发出各类预处罚决定书662份,圆满执结案件179件,督促被执行人履行到位执行案款224.72万元。

执行惩戒措施好比医疗方案,关键在于“对症下药”——既要有预处罚、“黄码”预警等“微创手术”式惩戒,更需要严厉打击拒执、联合“围剿”等“外科手术”式清障。

烟台法院以“府院联动”机制为抓手,与公安机关等部门深化执行协作联动机制,树牢执行联动“一盘棋”理念,联合开展查人找物、精准惩戒等活动,定期召开打击拒执罪联席会议、新闻发布会等,推动形成打击拒执行为的强大合力。

2024年,烟台法院网上查控财产20亿元,限制高消费2.8万人次,发布失信名单1769人次,打击拒执行为76人次。今年以来,发布失信名单611人次,通过开展集中执行行动打击拒不履行被执行人461人。

被执行人回到正轨

“感谢法官!感谢芝罘法院!”近日,山东省烟台市某建筑公司法定代表人张某特意致电法院执行干警,对法院及时为企业修复信用表达谢意。

原来,在一起劳动争议纠纷案件执行中,芝罘区人民法院依法冻结了被执行人某建筑公司的银行账户,将其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作为建筑公司,合作方往往十分看重我们的企业信用信息。而现在司法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所以案件的被执行信息、限高信息,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张某说,“对于法院采取的强制措施,我们完全支持,剩余债务我们正在积极筹措,但成了失信被执行人后,我们公司连维持正常运转都很困难。”

如何寻得“两全之策”,在保证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为企业争取宝贵的自救空间?

芝罘法院以债权实现为重点,以最快速度推进执行,环环相扣、步步紧跟。从立案到发放部分执行款项,取得阶段性执行成果,仅用时一周时间。

“案结”不是终点,“事了”才是追求。芝罘法院依法为该企业出具《主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证明》,向地方信用管理部门推送诚信信息、屏蔽失信信息、解除限高措施。

“拿到了这份证明,就好像吃下了‘定心丸’,我们可以正常招标了,感谢法院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张某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惩戒不是终点,修复才是闭环。从“黄码”预警、“红码”惩戒到“绿码”重生,烟台法院围绕精准信用惩戒构建了“筛查—惩治—重塑”闭环治理体系。为全方位激活失信被执行人“重生通道”,烟台法院综合采用信用积分、分期履行、跟踪监测等方式强化被执行人履约能力,防止修复后二次失信。2024年,全市法院纳入失信名单人数同比下降23.89%,今年第一季度新纳入失信名单505人次,同比持续下降。

“执行工作是一个良心活,也是看得见的正义。下一步,我们将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持续探索‘失信’与‘失能’精准区分、科学管理、靶向施策的机制举措,以更实更优更出色的执行工作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贡献司法智慧和力量。”烟台中院院长于晓东说。

来源:法治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