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已持续三年多,尽管国际社会多次斡旋,但双方的核心分歧——领土问题——始终未能解决。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坚持不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也拒绝放弃乌东四州的主权;而俄罗斯则要求乌克兰接受“新领土现实”,甚至提出“去军事化”和政权更迭等苛刻条件。

面对这一僵局,美国的态度正逐渐从积极调停转向“撂挑子走人”。特朗普政府近期多次警告,若俄乌仍无法达成妥协,美国将退出调停。这一表态不仅意味着美方可能放弃外交努力,更可能彻底改变俄乌战争的走向。

从特朗普上任之初,其调停策略就带有鲜明的“交易思维”——他既不愿像拜登政府那样持续军援乌克兰,也不愿真正对俄罗斯施加足够压力。相反,美方的和平方案更倾向于“冻结冲突”,即让俄罗斯保留已占领土,换取乌克兰放弃加入北约,同时西方逐步解除对俄制裁。

这一方案对乌克兰而言无异于“割地求和”,但对俄罗斯而言却极为有利,因此莫斯科并未表现出妥协意愿,反而不断提高要价,要求乌克兰“去纳粹化”、解除武装,甚至更换政府。

然而,乌克兰方面坚决拒绝接受领土让步。泽连斯基近日再次强调:“乌克兰不会承认克里米亚被占,这违反宪法,根本谈不了。”这一立场直接导致谈判陷入僵局。

泽连斯基坚守的乌克兰宪法条款,犹如横亘在谈判桌上的柏林墙,该条款明确规定"国家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将克里米亚与顿巴斯地区的主权问题变成不可触碰的政治红线。但莫斯科控制的18%乌克兰领土,恰如嵌入黑土地的铁钉,这种既成事实的固化工程正在将临时占领转化为长期存在。

特朗普对此极为不满,4月23日在社交媒体上抨击泽连斯基:“没有人要求泽连斯基承认克里米亚是俄罗斯领土,但如果他想要克里米亚,为什么11年前它被不费一枪一弹就移交给俄罗斯时,他们没有为之而战呢?”

“正是泽连斯基这样的煽动性言论让这场战争如此难以解决。他没什么可夸耀的!”“乌克兰的情况十分严峻——他可以选择和平,或者再打3年仗,直到失去整个国家。”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此前已明确表示,若谈判无进展,美国将“退出斡旋”。副总统万斯4月23日更是在访问印度时放话:“要么接受美方提案,要么我们撒手。”白宫发言人也称“总统的耐性已所剩无几”。这些言论表明,特朗普政府已做好“抽身”准备。

美国的退出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基于多重考量:一是特朗普的支持者普遍反对持续援乌,认为美国不应卷入“欧洲的战争”。若调停失败,特朗普可将责任推给乌克兰“不识时务”,从而巩固选民基础。

二是特朗普政府更关注对华竞争和国内经济,不愿在乌克兰问题上耗费过多外交资源。

三是美国已开始推动乌克兰签署《矿产协议》,试图通过控制其稀土资源弥补军援成本。若战争持续,美国仍可借此获利,但若调停失败,至少能避免进一步投入。

一旦美国退出调停,欧洲将被迫承担更多责任。然而,欧盟内部对乌克兰的支持并不一致。俄罗斯显然已看透西方的分裂。俄方近期加大攻势,并在谈判中不断提高要价,正是算准了美国可能退出,而欧洲难以形成统一立场。

美国的退出调停,可能带来三种结果:一是若西方援助减少,基辅可能被迫接受不利条件,但泽连斯基的政治生命将因此终结。二是若欧洲填补美国空缺,战争可能演变为低强度消耗战,考虑到欧洲自身问题重重,乌克兰的胜算渺茫。三是若西方援助彻底中断,俄军可能发动更大规模攻势,试图彻底击溃乌克兰抵抗。

无论哪种结果,都意味着俄乌战争远未结束。特朗普政府的“退出”姿态,表面上是为了“结束战争”,实则是将难题甩给欧洲和乌克兰自己。而真正的输家,仍是那些在战火中挣扎的平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