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山东舰航母编队穿越巴林塘海峡进入菲律宾海的消息,如同一枚深水炸弹在南海掀起涟漪。作为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此番行动的战术意图与战略信号均值得深究:从地理上看,巴林塘海峡位于吕宋岛与巴坦群岛之间,是连接南海与西太平洋的关键水道,山东舰编队选择在此穿航,既是对第一岛链“突破能力”的实战化检验,也是对菲律宾近来在仁爱礁、黄岩岛等方向挑衅的直接回应。
更具戏剧性的是菲律宾海军的态度转变。此前,菲律宾海军少将特立尼达曾多次叫嚣“中国在南海的行动违反国际法”,甚至扬言“将联合美军重建南海威慑力”。然而,山东舰编队现身后,其公开表态突然“画风突变”,声称“山东舰属于无害通过”,并强调“中菲海上互动应保持克制”。这一180度转弯的背后,既有中国海警船常态化巡航形成的心理威慑,更有山东舰编队带来的“硬实力”压迫——055型驱逐舰的112单元垂发系统、歼-15舰载机的超视距打击能力,以及052D型驱逐舰的“海红旗-9B”区域防空体系,足以让菲律宾海军任何挑衅行为付出惨痛代价。
美军对此显然坐立不安。作为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最大的“靠山”,美国深知山东舰编队的常态化部署将直接冲击其“印太战略”的南翼支点。若菲律宾因中国航母的持续存在而放弃在南海的冒险行动,美军不仅将失去一个牵制中国的“前沿堡垒”,更可能引发东南亚国家对美国安全承诺的信任危机。于是,一场“航母对决”的戏码迅速在菲律宾海拉开帷幕。
尼米兹号“火线驰援”:美军“击沉表演”的虚实与南海局势的“脆弱平衡”
面对山东舰编队的“不请自来”,美军反应之快堪称“教科书级”。4月25日,美国海军宣布“尼米兹”号航母打击群(含3艘伯克级驱逐舰)已抵达菲律宾莱特湾以东海域,与山东舰编队形成“东西对峙”态势。与此同时,美军宣布将在“肩并肩2025”联合军演中击沉退役的“米格尔·马尔瓦尔”号巡逻舰(PS-19),试图以一场“实弹秀”向中国示威。
然而,这场“击沉表演”的军事价值却充满争议。从靶舰背景看,PS-19号堪称“三手军舰”:1944年由美国建造,二战后移交南越海军,1975年越南统一后被菲律宾接收,2021年退役后被美军改造成靶舰。其老旧的舰体设计、缺乏现代电子战与防空系统的弱点,与现代驱逐舰或航母的抗打击能力天差地别。美军选择用F/A-18C/D“大黄蜂”战机与F-16“战隼”战机轮番投掷激光制导炸弹,甚至可能发射“鱼叉”反舰导弹将其击沉,本质上仍停留在“二战式”反舰作战的思维框架内。
这种“复古”演习的背后,暴露出美军在南海博弈中的三大战略困境:
1. 战术体系“代差焦虑”
现代海战的核心是超视距打击与体系化对抗,而美军却仍在模拟“二战式”舰炮对轰或亚音速反舰导弹攻击。反观中国海军,055型驱逐舰的鹰击-2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射程超1000公里,歼-15D电子战机可瘫痪敌方雷达网络,山东舰编队完全有能力在美军战机投弹前完成“先敌发现、先敌打击”。美军此举,实则是用一场“低烈度表演”掩盖其高超音速武器研发滞后、反航母作战体系漏洞百出的现实。
2. 盟友信心“透支危机”
菲律宾对美军安全承诺的信任,正随着中国海空力量的崛起而动摇。2023年美菲军演中,菲律宾军队发射一枚“岸基反舰导弹”击沉中国造油轮的“胜利”,并未阻止中国在黄岩岛填海造陆的步伐;2024年,中国海警船在仁爱礁对峙中首次使用水炮驱离菲方船只,美军航母却始终未现身。此次美军“击沉表演”的声势越大,越暴露其不愿为菲律宾“流血”的本质——毕竟,一艘退役巡逻舰的价值,远不及一艘伯克级驱逐舰的损失。
3. 战略资源“过度分散”
在乌克兰危机持续、中东冲突升级的背景下,美军将“尼米兹”号航母调往南海,实则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无奈之举。当前,美国海军仅剩10艘可部署航母,其中3艘处于维护状态,1艘在红海应对胡塞武装,1艘在地中海威慑俄罗斯。将“尼米兹”号投入南海,不仅会削弱对台海、波斯湾的威慑力,更可能因战线过长导致后勤保障崩盘——若山东舰编队在菲律宾海持续游弋,美军航母打击群的补给线将完全暴露在中国潜艇与轰-6K轰炸机的打击半径内。
南海“击沉秀”的下一步:从“演习威慑”到“体系对抗”的三种可能
基于当前态势,未来一个月内南海局势可能沿以下路径演变:
1. 美军“击沉表演”升级为“体系化挑衅”
为挽回颜面,美军或扩大演习规模:其一,增派“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潜伏于菲律宾海,模拟对中国航母编队的“狼群战术”;其二,出动B-1B战略轰炸机从关岛发射LRASM远程反舰导弹,试探中国航母编队的防空能力;其三,联合日本海上自卫队“出云”号轻型航母,在巴士海峡以东举行“联合反潜演习”,试图切断中国海军进出西太平洋的通道。然而,此类行动将大幅增加误判风险——若美军战机或潜艇越过中国划定的“南海防空识别区”,极可能引发新一轮危机。
2. 菲律宾“骑墙观望”转向“战略收缩”
面对中美航母的“隔空对峙”,菲律宾或采取三招自保:其一,暂停在仁爱礁的补给行动,转而通过外交渠道与中国重启“南海行为准则”谈判;其二,将“布拉莫斯”反舰导弹部署至巴拉望岛的计划无限期推迟,避免激怒中国;其三,加强与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的海上合作,推动“南海多边机制”以制衡中美影响力。但需警惕的是,菲律宾国内亲美势力可能借机炒作“中国威胁论”,迫使马科斯政府在“选边站”问题上反复横跳。
3. 中国“以静制动”深化“南海控制链”
中国可能采取四招巩固优势:其一,山东舰编队持续在菲律宾海保持存在,迫使美军航母打击群长期消耗燃油与弹药;其二,在永暑礁、渚碧礁部署更多轰-6K轰炸机与空警-500预警机,构建“南海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其三,通过海警船与渔船常态化巡航,逐步蚕食菲律宾在费信岛、马欢岛等争议岛礁的实际控制权;其四,加速076型两栖攻击舰与054B型护卫舰的列装,为未来可能的“南海岛礁主权维护行动”提供平台。
结语:南海的“棋局”与“棋手”的更迭
美军在南海的“击沉表演”,本质上是一场“黔驴技穷”的闹剧——用二战老舰模拟现代海战,用激光制导炸弹替代高超音速武器,用盟友的信心填补自身战略资源的缺口。而中国海军的崛起,早已超越了“航母数量”或“导弹射程”的简单比拼:从山东舰编队的实战化部署,到南海岛礁的体系化建设,再到“一带一路”倡议下与东盟国家的经济捆绑,中国正在以“复合型威慑”重塑南海秩序。
未来,南海的博弈将不再是“航母对航母”的硬碰硬,而是“体系对体系”的持久战。美军若仍沉迷于用“击沉表演”维系霸权幻觉,终将被时代浪潮拍在沙滩上;而菲律宾等南海声索国若想避免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唯有放下“单边索取”的幻想,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内寻求共赢。毕竟,在这片见证过郑和船队与麦哲伦舰队航迹的海域,真正的“威慑力”从来不是靠几枚炸弹堆砌的,而是源于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追求。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