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4月27日文章,原题:中国应像1955年那样让各国团结起来 随着世界逐渐正视美国强征关税的现实,万隆会议周年纪念日适时提醒人们:在“冷战”白热化阶段,一群志同道合的国家曾携手努力,致力于构建更为公平的国际秩序。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印度尼西亚首任总统苏加诺在爪哇岛的万隆会议上迎接了来自亚洲和非洲28个国家的领导人,因多数与会国家不是刚独立,就是正处于去殖民化进程的最后阶段,此次会议被视作“全球南方”国家发展历程的重要分水岭。
会议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阐明了深远影响国际关系的愿景。除倡导加深亚非国家间经济、文化和政治合作外,公报还呼吁构建以联合国为基石的公平国际体系,尊重去殖民化,摒弃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
尽管万隆会议从“全球南方”国家视角来看大获成功,播下了不结盟运动的种子,但时任美国政府也向日本、土耳其、黎巴嫩、菲律宾等与其实力明显不对等的国家逐一施压,要求这些国家在言行上向其立场看齐。
中国参与万隆会议意义重大,周恩来总理在其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当时,中国和印尼是团结“全球南方”国家的关键力量,两国刚于1954年签署了包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协议,这五项原则不仅对中印两国至关重要,对整个“全球南方”国家也具有非凡意义。
不过,原定于1965年在阿尔及尔举行的第二次万隆会议因阿尔及利亚政府被推翻而被迫取消,万隆会议精神和不结盟运动的势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逐渐减弱。然而,“全球南方”国家联合起来反抗殖民主义的愿望从未消退。
联合国曾付诸积极行动,最具标志性的是1974年提出《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旨在结束“全球南方”国家对“全球北方”国家的经济依附状态。虽然该倡议在联合国大会获得通过,但遭到美国打击。如今,面对美国秉持的“零和博弈”经济理念,万隆会议的精神延续或许能在“全球南方”国家乃至“全球北方”国家的某些角落找到沃土。
正如首届会议展现的历史担当,中国依旧具备发挥领航作用的潜力。中国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且是唯一有能力与美国全方位抗衡的中坚力量,在“全球南方”国家——特别是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伙伴国家中,拥有重要的影响力。
自特朗普首次执政以来,美国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倾向持续加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则与日俱增。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全球众多国家的首要贸易伙伴已经由美国转变为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完全有底气将自身定位为全球化进程的守护者。
尽管现任美国政府表示“对等关税”基于其国内政治考量,但观察人士认为,美国可能利用这一时机孤立中国。不过,特朗普的举动非但未被视为精明的谈判策略,反而使许多国家将美国视为难以预测且不可靠的合作伙伴,转而投向中国。最近几周,日本、韩国、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甚至欧盟都与中国进行了接触。
万隆会议的精神遗产恰好在此刻彰显意义:长期以来,合作而非胁迫始终是亚非国家处理双边关系的首选准则。若中国能切实焕发万隆精神的生机活力,将“美国优先论”取而代之,中国不仅能与“全球南方”国家进一步稳固关系,还能在与多数“全球北方”国家的交往中占据更主动的地位。(作者特雷西·法伦、尼古拉斯·罗斯·史密斯分别是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和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客座研究员,青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