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主席的名言,也是毛主席一生自始至终践行的座右铭。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日理万机,但也不忘调查研究,并且大力提倡各级领导干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他们离开办公室,走到田间地头,深入工厂一线,走访千家万户,到群众中去。

也只有这样,领导干部决策才能不脱离实际,贴合老百姓的需求,解决群众的痛点、难点,让老百姓满意,这其实是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有效途径。

毛主席身体力行到全国各地视察,除了体察民情,还注重去考察干部,重点了解地方领导干部是否真的进行调查研究。为此,还发生了不少趣闻轶事。



1956年7月,毛主席视察乘坐的专列抵达徐州,早已接到通知的相关领导干部早已在车站等候,等待毛主席的接见,时任徐州地委书记胡宏心中是既激动又紧张。

胡宏早年是一个热血的革命青年,他的家里本来是重庆的富户,有权有势,他完全可以锦衣玉食,凭借关系谋得一份不错的差事。

但他却从复旦大学投笔从戎,毅然参加抗日救亡,曾在淞沪会战战场上从事后勤保障工作。

这段经历,一方面让他对弱国无尊严有着深切体会,一方面又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软弱苟且失望之极。胡宏内心万分渴望能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他毫不犹豫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后,就去了延安。



在延安,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树立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并在北方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工作,既进行生产建设,保民支前,又要组织抗日,反“扫荡”,同日伪战斗。

在长期残酷的斗争中,胡宏迅速成长为军政双优型的地方领导干部。解放战争开始后,他被调往山东,在那里他组织后方进行支前,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斗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胡宏随部队南下到江苏江宁,当时江宁非常混乱,有大批的敌特搞破坏,当地还有不甘心的土豪劣绅制造混乱,胡宏临危受命,出任江宁县委书记。

被看他年纪轻轻,但是却已经有着丰富的地方理政经验,他一方面以雷霆手段对待破坏分子,一方面优抚贫弱百姓,很快就稳定了江宁秩序,走上了正常发展轨道。



不久后,他被任命为徐州地委书记。胡宏将治理江宁的成功经验运用到治理徐州上,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了徐州的发展,胡宏抽出大量时间进行调查研究,除了听取各地领导干部的工作汇报,还亲自到群众中调研。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胡宏对徐州的工业、农业等领域发展进行决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为进行了调查研究,所以在他被毛主席接见时,才能对毛主席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并且因为一个问题的答案受到赏识。

胡宏在见到毛主席后,先是做了工作汇报,然后交谈中,毛主席突然问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四”和“南”叠加一起读什么?



这是一个生僻字,书面上不常见,但在吴地民间百姓之间经常使用,是地方方言,毛主席问胡宏这个问题,真实目的是考察他是否真正与百姓打成一片,进行了调查研究。

胡宏操着四川口音将答案脱口而出:“读‘罱’,与浏览的‘览’同音,是南方捕鱼或者清理河道的一种工具,用途广泛,还可以种田使用,造出这种工具也是老百姓的一种智慧体现。”

毛主席听后甚是满意,对眼前这个年纪轻轻的地委书记刮目相看,他通过这个问题就知道胡宏不是一个脱离基层群众的人。有这样的干部主政徐州,大可放心。

1957年春天,毛主席再次视察徐州,专门接见胡宏,嘱托他要重视水利建设,促进农业发展。1958年3月,毛主席又视察徐州,迎接的人群中没见到胡宏,毛主席为此还专门询问胡宏的下落。



上世纪七十年代,毛主席视察南京,再次过问胡宏的下落,当听闻胡宏被下放劳动改造时,毛主席十分生气,并做出安排工作的指示。

1974年,胡宏得以再次主政徐州,改革开放后,胡宏到福建出任领导干部,为福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007年,胡宏逝世。

胡宏一生廉洁奉公,对子女的教育严格,对党和国家忠诚,热爱人民,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好干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