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华文化,从来最不缺的就是影响力。而这样的影响力,则如同源源不竭的大江大海,滋养着世界文明的土壤。

你看,从亘古皆传的四大发明,到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从神秘古老的甲骨文字,到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都让世界为之而惊艳。

而在唐诗宋词里,更有很多了不起的诗人红到了国外,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张继、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等人。



在这些诗人当中,每一个都称得上是诗坛上响当当的杰出巨擘,每一个人都是诗词领域不可或缺的存在。

而本文即将与大家谈论的张继,在“安史之乱”前却是默默无名,甚至连世人都不曾知道有张继这样一个人存在,真的算得上是没有多少存在感的人。

那么这样一个并没有多少存在感的人,后来又凭什么红到了国外呢?其实,他就只凭一首诗。

而且,不管是任何人编写的书,只要是与唐诗有关的书籍,基本上都会把张继的这首诗写进书里。

而像《唐诗三百首》这样极有影响力的读物,也会把这首诗编入其中,甚至在古今儿童的启蒙教材中,它也是必选诗词。

最重要的是,它还像长出了脚一般,漂洋过海来到了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尤其是在日本,他的这首诗还被尊为汉文教育的开篇之作。他的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背景:

公元755年,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野心膨胀的安禄山与史思明举起了反叛的旗帜,使得整个世界都为之东顾的盛世大唐瞬间崩塌。

随着战祸的升级,安史叛军像潮水一般涌入长安,大唐帝国的统治摇摇欲坠,唐玄宗帝只得慌忙带上皇室家眷,奔逃至蜀中。

在大唐处于战祸与混乱时,宛如世外桃源的江南却相对平静得多。因此,很多文人雅士纷纷南下,逃难至江浙一带。

而张继就是其中一员。说起张继,那可是湖北襄阳有名的才子,曾经考中过秀才和举人,在其老家颇负盛名。

可惜的是,张继虽然有才,却未能在第一次科举中考上进士,直到公元753年,他才进士及第。可他还来不及享受封官,大唐便已陷入了烽火连天的境地。

他怀着一颗忐忑的心来到苏州,迎接他的只有几盏忽明忽暗的灯火,失魂落魄的他看到的是孤独的萧瑟的姑苏的夜。

张继只得泊舟于枫桥之畔。看着江南水乡秋夜的静谧美景,心中五味杂陈的他竟一时悲从中来,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



然而,《枫桥夜泊》一诗写下后,恐怕连张继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这一首诗竟然火了一千多年,甚至火到了国外,苏州城也因此而闻名天下。

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随便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一提及苏州或者寒山寺,哪怕是小学生,也会不由自主的吟诵起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那么此诗究竟妙在何处呢?我们且来看看。

深度赏析:

第一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一开篇便烘托出一种悲凉的气氛,冷冷的月亮在一片凄惨的乌鸦的啼叫声中缓缓落下,同时落下的,还有那无尽的满天寒霜。

人的内心含悲,看什么都觉得是悲情与凄凉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

此时的张继便是如此,所以“月落”、“乌啼”、“霜满天”等词虽然未曾修饰分毫,却让人在触觉上、视觉上和听觉上都感受到了无穷的凉气与悲哀。

所以,只此一句,便让人觉得那深夜刺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包围了上来,而那茫茫的夜色之中,仿佛也弥漫着漫天的霜花。



而这一切,又都巧妙地融合于水乡秋夜的幽清氛围与羁旅者的孤寂心境之中,彰显出诗人构思的细腻与精妙。

第二句的“江枫渔火对愁眠”紧承上句:在这无穷的凉气与悲哀的夜里,只有那江边的枫树和忽明忽暗的渔火伴着忧愁的我独自入眠。

第一句通过景物的描写,已经把全诗悲凉的气氛铺开了来,接下来的第二句便紧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有风光及旅人的心境。

此时,看着悠悠的江水,婆娑的枫影,想着千里之外的家人,诗人不禁春心黯然;而在江枫浦畔,诗人想着经历过的点点滴滴,本就黯然的心中更加愁绪难平。

至此,诗人才正面提及泊于枫桥的旅人。“愁眠”,意指卧于舟中的旅人怀揣无尽的旅愁;“对愁眠”中的“”字,蕴含了“相伴”之意,却又不似“”字那般直白。



此句的“江枫”历来被人们解释为“江边枫树”。而“”则是吴淞江,当地人称之为苏州河。

另外有人则认为“江枫”指“江村桥”和“枫桥”。而“枫桥”原本叫作“封桥”,张继此诗闻名天下以后,“封桥”便被改为“枫桥”。

在这一句中,“江枫”静谧,“渔火”跃动,一暗一明,一岸畔一水上,景物的巧妙搭配尽显匠心独运。

到了诗的最后两句,诗人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两句道尽了唐诗里最经典的钟声:

姑苏城的夜晚,一片寂静,万籁无声。只有城外那寒山寺夜半的钟声,颤悠悠地荡入孤舟旅客的心间。

姑苏城午夜的夜色,无比的深沉,无比的寂静。此时,人的听觉便是感受这个世界的最主要的感觉。

所以,此时寒山寺的钟声,在张继的心里,自然是悲凉无限,而他用笔写下以后,更是震撼人心。

所以,“夜半钟声”不仅烘托出夜的宁静,更揭示了夜的深远与清幽,诗人卧听钟声时那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也都悄然蕴含于这无声之处。



此处的“姑苏”是苏州的别称,而苏州之所以叫“姑苏”,是因为苏州城西南有一座姑苏山,所以人们也把苏州叫作“姑苏”。

纵观此诗,全诗仅仅只有四句28个字,却描绘了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旅客和钟声等景象,更是在无形之中描绘出了诗人悲愁、落寞和孤寂的心情。

而通过此诗,我们则仿佛穿越到了大唐姑苏的那一夜,看到了那满天的霜花,隐入苍穹的月亮,以及点缀舟楫的渔火。更仿佛听到了姑苏城外那绵长的钟声,在无边的夜色中久久回荡。

而从这钟声里走出来的张继,最终也得到了朝廷的任用,并先后担任了军事幕僚,盐铁判官。唐代宗大历年间,还担任过检校祠部郎中。

而这个一开始在唐朝并没有多少存在感的诗人,最终却凭借一诗火到了国外,还让一城市闻名天下。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