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国际车展的聚光灯下,星途天玑的亮相如同一场静默的宣言——汽车不再是冰冷的工业产物,而是承载文化与情感的移动艺术馆。
这款以“未来经典主义”为设计语言的新车,将中式皇家建筑的对称秩序与赛博朋克般的科技感融为一体。前脸如玉石般温润,尾部灯组则以光影流转演绎机械的温度,而“天梯”可升降踏板和“开天眼”可变形灯组的设计,更像是设计师对用户仪式感的极致追求。
这种设计哲学的背后,是星途对“科技新豪华”的重新定义。当传统豪华品牌仍在强调参数与性能时,星途选择以“情感链接”破局。正如星途设计总监上官长树所言:“设计的价值在于塑造人与科技、空间的关系。”天玑的座舱内,六座环抱式布局、无缝交互仪表与沉浸式视觉系统,将东方意境的留白美学与科技的功能性无缝融合。在这里,汽车不再是交通工具,而是一处“可呼吸的智能生活空间”。
这一理念的落地,离不开星途全球化设计团队的支撑。来自法拉利、奔驰等顶级品牌的精英设计师,将西方工业设计的精密与东方哲学的含蓄进行嫁接,最终让天玑呈现出一种“稳中有型,刚柔并济”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或许正是中国豪华品牌在全球化竞争中的差异化筹码。
产学共创:一场设计教育的实验与突围
如果说天玑是星途美学的集大成者,那么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产学合作,则是一场关于未来设计人才的孵化实验。在为期数月的联合课程中,高校学子以“未来经典主义”为命题,创作出从模块化出行终端到东方立裁美学的概念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充满想象力,更折射出年轻一代对“豪华”的重新理解——它可以是VR沉浸式座舱的科技感,也可以是流体车身线条的情绪表达。
清华美院张磊教授的评价颇具深意:“大道(参数丨图片)至简,是对经典的极致致敬。”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天玑的设计能引发共鸣——它没有堆砌符号,而是以比例与秩序传递东方美学的神韵。而央美王显政教授提出的“设计是一种跨生态的系统性语言”,则揭示了汽车设计正从单一工业品向文化载体的转型。
这场产学共创的意义远超设计本身。星途发起的“Logo百万共创征集计划”,将品牌视觉符号的塑造权开放给行业与公众,这不仅是一次营销创新,更是对中国设计话语权的主动争夺。当西方品牌长期主导豪华汽车的美学标准时,星途试图通过教育合作与公众参与,构建一套属于东方的设计叙事体系。
新豪华叙事:中国品牌能否打破全球化桎梏?
星途天玑的野心,绝不止于成为一款畅销车型。从上海车展的展台到“驶向星辰大海”的宣言,星途试图以设计为支点,撬动中国品牌在全球豪华汽车市场中的话语权。然而,这条道路注定充满挑战。
一方面,天玑的设计理念虽充满东方哲思,但在实际市场中,消费者是否愿意为“情感价值”买单仍需验证。另一方面,产学共创模式虽能孵化创意,但如何将学生作品转化为量产技术,仍是横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此外,星途提出的“科技新豪华”概念,需要更清晰的技术背书——例如,可变形灯组与智能交互系统是否具备真正的用户体验提升,而非仅仅停留在营销话术层面。
尽管如此,星途的尝试仍值得肯定。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中,中国品牌已逐步掌握核心技术,但在设计美学与品牌叙事上,仍处于追赶状态。天玑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从“制造”到“创造”的跃迁。正如星途营销中心副总经理范星所言:“科技因豪华而温暖,豪华因科技而生动。”这句话或许可以视为中国豪华品牌的座右铭——在冰冷的科技中注入人文温度,在全球化竞争中坚持本土表达。
结语
星途天玑的诞生,不仅是一辆车的亮相,更是一场关于东方设计觉醒的启蒙运动。它试图证明,豪华不必是欧洲古堡的复刻,科技也不必是硅谷实验室的专属。当清华与央美的学子将立裁美学融入车身曲线,当可升降踏板成为用户与汽车的互动仪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品牌对“何为豪华”的深刻思考。
这场思考的终点,或许是中国设计在全球舞台上的真正破局。而天玑,正是这场漫长征程中的一颗启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