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Zinc agronomic biofortification in wheat and its drivers: a global meta-analysis(小麦中锌的农艺生物强化及其驱动因素:一项全球荟萃分析)”的最新研究成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后惠晓丽为该论文第一作者,王朝辉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

王朝辉,博士,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农业农村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作物营养调控和旱地水肥管理研究,包括土壤有机碳氮、土壤与植物氨挥发损失、土壤硝态氮残留和淋溶、土壤供氮能力、植物硝态氮累积、小麦等作物的养分吸收转移利用与产量品质形成、旱地水肥管理与农作物矿质营养调控、新型肥料研制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等。2005年被评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拔尖人才;2006年,获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被聘为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010年,被评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团队带头人,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专家指导组成员;2012年,被评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018年,被评为农业部科学施肥专家指导组成员,教育部双带头人党支部和样板党支部书记;2023年,评为国家级领军英才

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锌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力低下等严重问题。据统计,我国51%、世界50%的土壤缺锌,谷类作物缺锌会影响全世界17%人口的健康。科学有效地施用锌肥是提高小麦籽粒锌含量,改善人体锌营养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解析土壤、管理和品种等因素对小麦籽粒锌含量的影响,优化小麦施用锌肥强化策略一直是个难题。

为解决土壤条件、施用量和施用时间等因素影响小麦锌肥利用率、籽粒锌含量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团队通过长期田间试验以及相关文献整理,发现施锌方式提高小麦籽粒锌含量的差异,确定影响土壤施用锌肥和叶面喷用锌肥提高小麦籽粒锌含量的关键因子,研究人员根据先前研究建立的量化锌肥提高小麦籽粒锌含量的关键参数——籽粒锌强化指数,以满足人体锌营养的锌含量为重要目标,系统评估了管理、土壤和品种等因素对施用锌肥提高小麦籽粒含量的影响。

团队负责人王朝辉教授介绍,经过深入细致研究,团队提出了锌肥推荐施用量相关方法,建立了小麦高效施用锌肥技术。为全世界十几个主要产麦国(地区)提供了小麦高效锌肥施用措施及建议。Nature Communications》编辑认为,这项成果为强化小麦籽粒锌营养贡献了新途径和方法,为解决人类锌缺乏、实现零饥饿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