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美籍华裔数学家、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我的几何人生》一文,文中主要回忆了他的成长经历和学术生涯,引起学界和社会强烈反响。
(图片转自清华大学官网)
他在文中说道:“我在念高一那一年,对历史特别感兴趣,阅读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开始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也培养了我的家国情怀。在书中的最后一页,吕先生引用了梁启超翻译的英国拜伦的诗篇,是拜伦在希腊看到波斯古墓而吟咏的作品,中间有句说:‘难道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不信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这首诗一直在鼓励我向上。”丘成桐先生提到的“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是《吕著中国通史》。阅读此文,我们不难发现,吕思勉先生的《吕著中国通史》,是这位数学大师早年了解中国历史的启蒙读物。
中华书局《吕著中国通史(图文导读版)》内页
吕思勉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长期从事文史教育和研究工作。早年做过编辑,后来执教于光华大学、华东师大历史系。在中国史研究方面著作等身,涉及通史、断代史、专题史等多个方面,而且深受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读者欢迎,其多种历史作品自出版以来不断重印,是名副其实的长销书。
20世纪30年代,吕思勉先生出版了《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本国史》,因叙述细微、史识丰富,加上用白话文书写,在1949年以前就已经重印二百余次,是经读者和市场检验之后公认的通史典范之作。2020年,中华书局上海公司编辑出版“吕思勉历史作品系列”,将书名改为《中国通史》,2025年春推出的图文导读版仍沿用此名。
《中国通史(图文导读版)》,吕思勉 著 张耕华 导读
《吕著中国通史》是继《本国史》之后第二种广受好评的通史佳作,最早出版于20世纪40年代。有趣的是,这本书最初书名为《中国通史》,交由开明书店出版发行。但当时开明书店已经出版了周谷城先生的《中国通史》,为了加以区别,在封面上的“中国通史”之前加了两个小号字“吕著”,重印时照旧。此后直到199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重印这本书时,整理者正式将“吕著”二字纳入书名,此后《吕著中国通史》为学界所沿用,也为读者所熟知。
《吕著中国通史》的出版略晚于《本国史》,主要内容和体例也大有不同。《本国史》大体上按照上古、中古、近代、现代的框架结构(不含绪论、结论两编),概述了从上古时期至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历史。而《吕著中国通史》则另辟新路,在体例上颇有创制,内容上聚焦中国数千年来文化和政治之演变脉络,纵横交错。《吕著中国通史》分为上下两编,其中上编围绕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共十八个专题做了系统梳理,“大体相当于今日之专门史”(张国刚《导读》)。下编则用以极简手法,从传说时代写到抗战时期,大体可视为极简版的“王朝兴衰的政治通史”(同上)。
正如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国刚先生,在为中华书局新版《吕著中国通史(图文导读版)》所作《导读》中所言,“八十多年前,它是一部面向大众的读物,今日它已经成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仅是吕思勉先生较早用白话文写作中国通史,更重要的是他处在中国现代学术大转变的时代格局中,能融会古今、中西,在坚持旧学根基之上,吸收、消化西学,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这才是这本超过米寿之龄的大作得以长青的秘密所在。
《吕著中国通史(图文导读版)》,吕思勉 著 张国刚 导读
既然早已成为经典,就值得以多种面貌翻新呈现,满足不同时代、不同身份读者的多元化需求。中华书局上海公司在2025年开始,将陆续推出“吕思勉历史著作集”(图文导读版)系列,分为通史、断代史和专题史三辑出版。此次新版在文字方面订正了一些讹误,对生僻字词进行注音及简要注释,对较长段落进行分段以便阅读,贴合文字增加数十幅至二百余幅的图片。同时,特邀张国刚教授、张耕华教授(华东师大)担任学术顾问,审读全文,撰写导读,指引读者阅读经典之作,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超强升级版的《吕著中国通史》,将会成为更多读者喜爱的通史启蒙读物,说不定读者中也会诞生如丘成桐先生一样享誉国际的学术大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