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北京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市人民政府2025年立法工作计划。北京青年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北京市人民政府2025年立法工作计划今年共安排29项立法项目,其中包括审议项目及预备项目,涉及养老服务条例、殡葬管理、公积金、噪声污染防治等民生方面。
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王爱声在发布会上透露,今年市政府立法工作计划共安排立法项目29项,分为两类:一类是审议项目,有17项,包括地方性法规草案11项、政府规章6项;第二类预备项目,有12项,包括地方性法规草案7项、政府规章5项。
据介绍,在持续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拟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北京城市副中心条例;将永定河保护条例作为京津冀协同立法项目,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管理体制相关立法列为京冀协同立法项目,共同推进调研论证、起草审议工作。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拟出台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修订)、无线电管理办法(修订);开展旅游条例(修订)、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修订)、建设征地补偿安置办法(修订)等调研论证工作;根据国家立法进程和本市实际需要,结合市人大立法工作安排,适时启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条例、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条例等调研论证工作。
在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升首都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方面,拟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修订)、长城保护条例、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修订)、养犬管理规定(修订)、房屋建筑使用安全条例,出台“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修订);开展博物馆条例、测绘条例(修订)等调研论证工作;根据本市实际需要,结合市人大立法工作安排,适时启动京西古道保护利用管理条例调研论证工作。
在改善民生福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拟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公园条例(修订)、养老服务条例、集体合同条例(修订),出台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补偿办法;开展殡葬管理条例(修订)、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实施《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若干规定(修订)等调研论证工作;根据国家立法进程和本市实际需要,结合市人大立法工作安排,适时启动就业促进条例调研论证工作。
据王爱声透露,北京市司法局在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方面,拟出台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办法、非现场监管办法;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修订)等调研论证工作。
发布会上,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马福威还介绍了《北京市人民政府 规章立法后评估办法》立法情况。
据介绍,《北京市人民政府 规章立法后评估办法》,是今年市政府立法工作计划完成的第一个项目。《办法》已经2025年4月17日市政府第11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近期颁布施行。《办法》共27条,从推动常态化开展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的需要出发,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内容涉及评估规章的范围、编制和执行评估计划、评估的方法和标准、制定评估指标体系、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估、评估报告及其评审、评估成果运用等方面。
另外,2022年至2024年,北京市组织完成了147部规章立法后评估,约占现行有效规章数量的3/4,从执行成效、社会影响等角度,深入检视规章实施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取得了积极成效。
摄影/首都之窗李磊摄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