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上海车展上,大众汽车携三款全新概念车亮相,引发行业对这家老牌车企转型路径的深度关注。面对中国市场的剧烈分化、新能源浪潮的冲击以及本土新势力的崛起,大众汽车正试图通过一场设计与战略的“双向革命”,在传承与创新、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中国市场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始终是跨国车企的试金石。大众汽车首席设计师Andreas Mindt坦言,中国消费者的审美偏好呈现高度区域化,“从长春到上海,热门车型、设计风格甚至衣着潮流都截然不同”。为此,大众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统一”的道路:三款概念车ID. AURA、ID. ERA与ID. EVO分别针对家庭用户、科技精英和年轻群体,通过贯穿式灯带、强壮C柱等标志性元素维系品牌DNA,同时在细节上融入拟人化设计、东方美学等本土灵感。
这种策略背后,是大众对中国市场从“单向输入”到“双向互惠”的战略转变。中国团队在设计决策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甚至反向影响欧洲车型开发。例如,ID. EVERY1概念车在德国展出时主打极简包豪斯风格,而其设计灵感正源于中国市场的用户反馈。大众中国CEO孟侠强调:“中国不仅是销售市场,更是技术创新的策源地。”
尽管大众坚定押注纯电赛道,但其并未如部分车企般激进抛弃燃油车。孟侠透露,未来十年内,大众的车型矩阵将呈现“纯电主导、混动补充、燃油优化”的三轨并行格局。这一策略既源于对中国市场“价格战”与盈利压力的现实考量,也与其技术积淀密切相关。
以ID. AURA为例,其基于CMP平台同时兼容插电混动与纯电系统;而增程式SUV ID. ERA则依托大众EA系列发动机技术,实现“油电共生”。这种灵活性不仅降低了研发成本,更在消费者认知层面延续了大众的“可靠”标签。孟侠直言:“放弃燃油车等于放弃3000万保有量用户的情感连接,而盲目堆砌技术则会陷入同质化陷阱。”
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的高期待,正在重塑大众的设计逻辑。Andreas Mindt指出,过度虚拟化设计可能适得其反,“电子后视镜被方向盘遮挡”等案例暴露出功能与体验的割裂。对此,大众选择“化繁为简”:ID. ERA的“Smart Face”交互屏未点亮时呈现自然质感,启用后则无缝衔接信息娱乐功能;车内空间通过软质包覆材质、可升降屏幕和“女王(参数丨图片)座椅”营造居家氛围。
这种“科技人情味”的理念,暗合了中国市场从“技术崇拜”到“体验回归”的转向。孟侠坦言:“中国车主需要的是‘有用’的技术,而非华而不实的配置。”为此,大众选择与地平线、小鹏等本土企业合作,将L2++级驾驶辅助、智能座舱等核心功能与中国用户习惯深度绑定。
当被问及“电动车是否需要彻底告别传统设计”时,Andreas Mindt以高尔夫为例,强调“经典元素的现代化演绎”才是大众的答案。ID. EVO保留了标志性的四轮四角比例和雕塑感线条,却通过发光徽标、数字化灯带等细节传递未来感。这种“熟悉的陌生化”策略,既避免了品牌认知断裂,又为年轻用户提供了新鲜感。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中国消费者对“颜值”的极致追求,迫使大众不得不在激进创新与保守稳妥之间反复试探。ID. EVO的大胆设计在欧洲广受好评,却可能在中国遭遇小众化风险。对此,大众选择“分兵作战”:南北大众延续稳健风格,而大众安徽则以更前卫的设计瞄准Z世代。
大众汽车的转型之路,折射出跨国车企在智能化与电动化时代的集体焦虑:既要捍卫全球品牌的统一性,又需应对区域市场的碎片化需求;既要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又不能丢失燃油车时代的用户根基。
值得玩味的是,大众将破局之道锚定于“中国经验”。从设计灵感的双向流动,到混动技术的本土化适配,再到智能生态的开放合作,这家老牌巨头正试图以中国市场为支点,撬动全球转型的杠杆。而其能否在传承与颠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钢丝上稳步前行,将决定下一个十年汽车行业的权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