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人物最近罕见地公开讲话,内容挺引人注目,他一边承认中国的实力不容小觑,一边明确批评了前总统特朗普的对华策略。

这种直接评价竞争对手实力,同时否定前任做法的声音,在当前中美关系背景下确实不多见,立刻引起了各方注意。

对华强硬派也“变脸”?

提到库尔特·坎贝尔,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恐怕还是拜登政府里那个对中国态度比较硬的角色。他确实深度参与了当前这套对华策略的制定,也发表过不少让中国不快言论。



但有意思的地方来了,坎贝尔先生最近离开了政府岗位,他对中国的公开评价调子似乎有了明显变化。

他在香港不仅坦言中国的实力确实强大,甚至还掉转头来,批评起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对华政策,直言那些做法不够周全、缺乏良好判断。



而这种前后立场的变化,仅仅是坎贝尔个人的特例吗?似乎也未必。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在美国政界一些人物在中国议题上的态度发生摇摆甚至转变,几乎快成了一种固定戏码。

想要弄明白这种态度转变背后的原因,或许首先要看看美国国内政治的运作逻辑。我们必须承认在美国的政治环境里对中国摆出强硬姿态,对某些政客来说,确实是一条吸引公众注意、争取政治支持的有效路径。



比如说,人在其位时如果遇到棘手的问题,将问题归咎于前任政府,是一种常见的政治策略。

可等到自己卸任之后,又可能摆出“过来人”的姿态,点评现任政府的政策这里有缺陷、那里考虑不周,以此来凸显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力。这种官场上的角色切换和言辞调整,想必大家并不陌生。



当然,除了这些政治层面的考量,个人利益的驱动也不可忽视。对一些前官员来说,他们在任期间处理中国事务所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卸任之后就可能转变成一种可供利用的资本。

通过出书、巡回演讲、担任企业或智库顾问等方式,将往日的政治资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个人价值或商业回报。



不过,话也要说回来,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可能是因为他们亲身实践后,发现过去的某些政策在现实中行不通,或者实际效果不佳、难以为继,从而进行了重新的评估和思考。



毕竟,一项政策的成效如何,实际推行过的人往往有更切身的体会。

承认现实还是另有算盘?

例如,坎贝尔等人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批评,就点出了不少问题。他们认为,特朗普政府的对华策略不仅目标模糊、内部步调不一,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关系。



跟特朗普的单枪匹马、动不动就极限施压相比,拜登政府上台后虽然大家都明白,美国还是把中国定位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这个大方向没变,但在具体怎么打交道上方法确实换了。

于是,人们注意到拜登团队明显更想和中国保持对话,尽量管住双方的矛盾别失控。同时,他们花了大力气去拉拢盟友,共同应对所谓的“中国挑战”。



坎贝尔这次就直言不讳地说他觉得拜登这套做法比特朗普那时候要理性得多,也更加务实更看重实际效果。

然而,就在美国这边政策和态度变来变去、让人有点捉摸不定的时候,中国的立场倒是显得比较清楚,一直保持着相当的连贯性。



中美关系风波,中国的态度很明确

面对风云变幻的中美关系,中国始终有自己的主心骨,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和平发展这条路。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方向。

对于如何处理与美国的关系,中方的想法一贯清晰对话合作的大门是敞开的,但这扇门后面是平等、尊重和互利这三块基石。缺了任何一块,这合作都很难谈下去。



所以中国一直强调要多沟通,这样才能增进了解,少点误会和误判。要合作也不是不行,但得建立在互相尊重、对双方都有好处的基础上。

至于眼下很多人盯着的关税问题,中国外交部的官方说法很直接,目前中美之间并没有就关税问题进行谈判。



当然,沟通归沟通中国也做好了准备。不管将来可能出现什么样的挑战,都会坚定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和正当的发展权利。这些是底线,更是不能退让的。

信息来源:《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坎贝尔:特朗普误判中国实力,中国未来几十年都将是硬核玩家》,观察者网,2025年4月24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