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联合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加拿大及菲律宾,以“维护航行自由”为名在亚太展开联合军演。这一动作被普遍视为美国“印太战略”的延伸,旨在构建“亚洲版北约”,通过多边军事合作对冲中国影响力。值得关注的是,美菲“肩并肩”演习首次将“堤丰”中程导弹系统部署至菲律宾吕宋岛北部,射程覆盖台海及南海关键水域,而西方智库直言此举是为“台海潜在冲突”预作布局。



然而,七国联演的“声势”难掩其内在矛盾。除美菲外,其他国家的参与规模显著缩水:澳大利亚仅派200人,日本56人,英、法、加三国象征性派遣数人。这种“敷衍式”参与暴露出美国盟友体系的裂隙——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制裁政策(如对欧盟钢铝加征关税)削弱了盟友向心力,而东盟国家如马来西亚已明确表态“不选边站队”,折射出区域国家对沦为大国博弈“棋子”的警惕。
面对外部军事压力,中国采取“以实力止战”的防御性反制。2025年4月25日至27日,解放军在渤海、黄海、南海同步划定禁航区,展开高强度实弹射击演练。三大海域的坐标范围被精确公布,例如渤海139°00′E至140°30′E、黄海35°00′N至37°00′N,形成战略威慑的“可视化红线”。军事专家指出,此次演练不仅涵盖两栖夺岛、导弹拦截等传统科目,更首次实战化测试无人机蜂群战术——200架“攻击-11”隐身无人机组成的“死亡矩阵”,展现出对现代战争规则的重新定义。



与此同时,中国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前出西太平洋,在美菲演习海域实施抵近侦察与战术机动。这一行动被解读为对“第一岛链”封锁的实质性突破:通过航母战斗群与岸基反舰导弹的协同,中国正构建“区域拒止/反介入”能力的立体网络。
G7近期指责中国军事活动“破坏稳定”,却刻意忽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沿海国的自卫权,以及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法理确认。这种“双重标准”遭到俄罗斯等国的驳斥,俄太平洋舰队与解放军在东海展开联合巡航,普京更明确表态“针对中国的侵略即对俄威胁”。



菲律宾的激进姿态则引发内部争议。菲学者警告,马科斯政府正将国家推向“亚洲版乌克兰”的险境,而中国通过“惠台政策”与南海岛礁建设,持续强化对区域经济与安全秩序的主导力。数据显示,2024年两岸贸易额突破2900亿美元,70%台湾民众认同中华民族身份,凸显“台独”路线的民意基础脆弱性。
大国博弈的本质是综合国力的持久竞争。美国“联盟战术”的虚张声势与中国“硬实力+软规则”的组合反制,共同勾勒出亚太权力转移的复杂图景。历史终将证明,以军事施压遏制中国崛起犹如“螳臂当车”,而深化区域合作、尊重国际法理方是维护稳定的正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