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早就告诉我们:

“当只有某些车企说了算的时候,消费者最惨。”

合资车统治的年代,雷克萨斯加价提车、埃尔法一车难求、丰田销售连水都懒得倒你一杯。

如今轮到国产新能源称王,价格开始涨,排队成常态,优惠越来越少,配置越堆越“套路”……

你有没有觉得,某些熟悉的味道,又慢慢回来了?



这可不是瞎说。

你仔细回想一下:

以前国产车最吸引人的点是什么?便宜、配置高、性价比拉满。

那时候10来万,已经能买到非常不错的车型;

20万以上?那是合资车的主场,国产谁敢碰?

但现在呢?

国产新能源车悄悄爬上了“价格食物链”的顶端:

动不动起售价就是20多万,30多万的销量也不少,甚至还有四五十万的旗舰车敢正面刚BBA。

很多人也许觉得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但真是这样吗?

咱们冷静点,仔细想想——它到底提升了什么?



是有提升:

譬如屏幕更大了,语音助手更流畅了;

智能驾驶有了,座椅通风加热按摩全来了;

连冰箱、投影仪、香氛、女王副驾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些东西实用吗?实用;体验好吗?当然好。

可问题是:

这些加起来,真的值多出那十几万、二十万的定价溢价吗?

就比如现在不少国产新能源车型,配置是顶了天,但核心三电技术呢?

底盘质感呢?长测耐久性呢?

智能化说得天花乱坠,可真到下雨、夜晚、道路施工的时候,大多数“高阶智驾”都只能靠边歇着。

再说电池安全、热管理、软件稳定性……依旧是层出不穷的“成长烦恼”。

可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有些品牌已经开始自信道:

“不需要打价格战了,我们可以涨价。”

你说这个逻辑是不是有点眼熟?

是的,跟当年加价提丰田、雷克萨斯那一套,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这次,换了一个“国产新能源”的壳。



当然,也不是说这是一件坏事。

中国人,也该有自己的高端车。

就像德国人有奔驰宝马,日本人有雷克萨斯、皇冠,中国人也不能永远只做低价、走量的品牌。

我们也该学会讲设计、讲品质、讲品牌故事,做出真正属于中国的“中坚力量”。

你不能一边喊着“要崛起”,一边又要求所有国产车都卖9.98万全包,还包上牌包保养包感情。

只有真的把品牌做起来,把价值撑起来,将来才有机会去全球市场上,和BBA掰手腕。

才有资格卖给老外一辆50万的中国车,而不是一辆5万的低配出口车。

这条路,我们一定得走。



但我们也担心——“你涨价”之余,还记不记得自己当初“为谁而战”?

就像有些品牌,说自己在“做智能化”,结果硬件 OTA 升级一个遮阳帘,就敢收 6000 块;

你说你“软件可进化”,结果刚买一年就开始提示:“硬件跟不上了,无法支持软件,必须花钱升级”。

你说你“打破旧秩序”,结果几年后,你的旗舰车型软件卡成 PPT,车主上网发帖还要被删帖处理……

说到底,大家怕的不是你强,是怕你忘了自己当初为什么受欢迎。

甚至更怕,因为你比合资更懂中国人,更有本土化优势:

等哪天你们真的一家独大了,会不会比当初合资还要“离谱”的多?



这也是为什么,我之前就说过:

把合资品牌赶出中国,把BBA打趴下——并不是一件“值得欢呼”的事。

诚然,合资车或许在过去几十年,在中国市场割了太多的韭菜,赚了太多不该赚的。

可等到这些品牌被国产车一点点赶走以后,我们该问的另一个问题是:

谁来“约束”国产车?

谁能保证国产车不会“重蹈覆辙”,甚至卷得更凶?

别忘了,商业世界里最不可靠的,就是“企业的良心”。

这个道理,其实很多行业,都已经验证过了:

打车平台刚兴起的时候,补贴上天,司机乘客双赢,一片欣欣向荣;

外卖平台刚推广的时候,首单红包天天有,配送费用几乎为零;

可等到他们“一家独大”之后呢?

价格越调越贵,抽成越来越狠,规则越来越“平台说了算”。

那时候你才发现,原来你以为“站在你这边”的平台,也不过是资本在做生意。



汽车也一样。

今天国产车说要打破合资垄断、要重塑行业秩序、要造真正“属于中国人的车”;

可一旦真的没有竞争者了,一旦国产车真的成了主导者……

你确定它们不会走上,当年合资车那条,“骄傲又贪婪”的老路?



所以,说句大逆不道的话:

我不在乎它们到底是“合资”还是“国产”,

我在乎的是,这个市场——有没有“对手”存在。

有没有价格战,有没有技术战,有没有品牌战…

有没有竞争对手,在逼着他们继续进步、继续卷配置、继续讲良心。

因为只有足够激烈、足够健康的竞争,才是真正能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护城河”。

不是国产一家独大,也不是合资一家独大。

是“没有人敢独大”。

这,才是对普通人最有利的情况,不是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