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烙画,又称葫芦烫画、火笔画葫芦,是一项传统非遗技艺,它以葫芦为“画纸”、以电烙笔为“画笔”,通过碳化原理和控温技巧,无须颜料便能在葫芦上烙刻出具有层次色调的精美图案。牙克石市第一中学美术老师庞红丽近年来致力于传统艺术传承与教育创新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将这一非遗艺术与现代课堂相结合,以葫芦烙画为载体,在校园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


烙画,又称“火画笔”,是用高温烙铁在器物上熨出烙痕作画。“意在笔先,落笔成形”是烙画的精髓,当平整的烙画板材变成形态各异的葫芦时,则需要更精巧的技艺。庞红丽的每个系列作品都十分精美、各具特色。“龙腾盛世”系列中,龙的形象充满力量和动感,将威严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林区主题则将驯鹿、松鼠、森林、木屋等元素图案勾勒在葫芦上;庞老师也会因“材”创新,将异形葫芦通过自己的灵感创作出“盘卧的蛇”“母与子”“蒙古娃”等烙画作品,在山水、花鸟、人物、动物间,无处不蕴含着她对烙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市第一中学教师庞红丽说:“我是在2015年接触烙画的,最初在媒体上看到一些烙画方面的展览作品,它的画面深深打动了我,从此我就开始进行烙画方面的尝试。最初是在木片上画,接着是在椴木板还有牛皮上画,最后接触到葫芦烙画。我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把自己的这份热爱也投入到了美术课堂中,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了解并且接触、延续非遗烙画。”


课余时间,庞老师专注于葫芦烙画研究,葫芦天然的曲线与烙画的线条美感相得益彰,既是传统工艺的载体,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高中美术学科名师工作坊成员”“烙画专业民间技艺培训教师”等荣誉激励着庞老师对这一技艺的不断探索学习,她也把这种传统文化带入教学,传授烙画基本技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修养,鼓励学生尝试不同风格题材,让烙画艺术在传承中持续创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学生们在烫制图案时,不仅掌握了非遗技艺,更在一笔一画中感受“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


市第一中学学生姜思源说:“学习烙画技术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烙画技巧,每一次创作都让我充满成就感。这不仅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还让我更加热爱传统文化,希望未来我也能在葫芦上画出精美的图案,创作出更棒的作品。”


除了葫芦烙画,“原木片水浒人物图卡”“椴木板森林文化烙画”“毛毡蒙古族人物烙画”……一件件由师生参与完成的作品都融入了烙画技艺。庞红丽的探索不仅丰富了校园美育内容,更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如今,越来越多像庞红丽一样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挖掘传统艺术的教育价值,让“烙画+文化符号”等非遗技艺走进课堂,成为滋养学生心灵、弘扬传统文化、展现北疆文化底蕴的生动载体。

▌记者:纪新杰 刘魁阳 见习记者:苏米雅 韩茹雪 视频制作:刘魁阳

编辑:张璐 黄雅光

编审:赵宗杰 张革

终审:刘畅 雷建军

总监制:肇慧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