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背景下,中非合作经过中非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目前已从“经济驱动”合作范式向“理念引领”范式升级,从而创造出中非人文交流的良机。通过人文交流重塑中非合作新模式,重新认识非洲自主发展的内在结构逻辑与中非合作共赢范式,既是中非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深化南南合作的需求,是中国发展经验与非洲自主意识协同演进的结果。

在全球文化秩序重构背景下,西方在非洲的文化霸权面临严峻挑战,非洲国家民族自主意识在反殖民、反霸权的斗争中逐步觉醒,非洲自治治理意识和能力也逐渐提升,非洲在反殖民叙事基础上积极寻求文化话语权,中国独立自主的发展模式因此成为非洲自主发展的直接参照,内化为非洲国家立足本国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自主发展的自信之源、智慧之源、经验之源。中国的“全球文明倡议”与非盟《2063年议程》实现了直接对接,标志着非洲从“被定义的客体”转向“发展主体”,中国发展经验与非洲“以解决方案为中心”的发展诉求形成共鸣,埃塞俄比亚“学习中国经验但不复制”等非洲国家共识与中国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的初心不谋而合,中国的“天下为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非洲的全球共享理念高度吻合。以“一带一路”为纽带的中非合作已从基建、贸易等“硬合作”向人文“软联通”合作深度转型,非洲本土对中国文化的需求强劲。

借助技术创新,中非文化合作全面升级,打破西方数字平台传播垄断,中非文化内容共创形成共享品牌,中国文化进“非”与非洲文化出“非”同频共振,“非洲版美团”Glovo、B站非洲UP主“王德福”、义乌非洲商人直播带货、王者荣耀非洲联赛等中非青年交流平台消弭了语言文化障碍,奠定了中非文明共同发展、同步发展的基础,中非“和合共生”理念成为中非青年源文化,中非Z世代人文交流渐成主导力量。以此为基础,中非人文合作正在形成“三维驱动”新模式:以数字技术为引擎、青年群体为纽带、文明互鉴为内核。合作焦点从“输血式援助”转向“造血式能力建设”,构建了“发展型多元主义”,重构了中非文明对话维度,推动中非合作从“利益共同体”到“价值共同体”。

非洲文化遗产丰富而复杂,人文地理环境样态多元,构成了非洲国家治理体系的民族遗产与殖民遗产的多层次重叠和扭结。着眼未来,中非人文合作应以“平等互鉴、创新包容”为核心,注重多层次、多领域的深度合作,除全民参与、政府引导外,鼓励企业、NGO等社会力量加入,结合数字化趋势与传统纽带,培养双向跨文化人才,致力于推动非洲国家挖掘自身文明积淀,平衡全球化叙事中的非洲视角,最终形成休戚与共的中非文明共同体。

来源:中国日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