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三年漫长等待后,阿富汗塔利班终于从中国方面得到了“他们想听的答案”?近日,阿富汗国内有媒体称,瓦罕走廊未来有望成为中阿之间直接的贸易通道。
【阿富汗媒体报道截图】
据阿富汗相关媒体报道,阿富汗巴达赫尚省省长和相关官员日前高调宣称:“中国已经承诺,这条贸易路线一定会开通,道路也一定会投入运营。”在阿富汗国内,这个信息被解读为中方正式“点头”了。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还需冷静看待这条看似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瓦罕走廊,全长约92公里,位于中国新疆塔什库尔干与阿富汗巴达赫尚之间。地形险峻,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中阿唯一的陆地通道。
从2021年塔利班重新掌权以来,他们就对此表现的很积极,希望中方能同意“打通瓦罕走廊,建立直接的中阿贸易线”。
今年2月,《华盛顿邮报》曾报道称,塔利班政权希望修建一条穿越阿富汗最东北部的狭长崎岖地带——瓦罕走廊的公路,将阿富汗腹地与中国连接起来,并将自己拥有一个“国际商业中心”。
为什么塔利班如此执着?简单讲,一是为了经济。阿富汗目前被西方全面制裁,境外资产被冻结,经济高度依赖中国、伊朗、俄罗斯等邻近国家的支撑。瓦罕走廊若真能开通,意味着他们将有一个直通中国的出口通道,有助于摆脱对巴基斯坦的单一依赖,获得更多谈判筹码。
二是为了政治认可。得到中国“点头”不仅是经济上的机会,更是国际合法性的一种背书。对塔利班而言,这是面子问题,也是实打实的政权安全问题。
那么这一次,中方是否真的如阿富汗媒体所说“答应”了塔利班的请求?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官方并未就此发表正式声明。所有的消息均来自塔利班单方面对外发布,尤其是地方官员所说“中方大使明确承诺”,更像是一次“放大版的乐观解读”。
中方一贯的对外策略是:对外经贸合作欢迎,但安全与政治稳定必须是前提。而当前的阿富汗,恰恰缺乏这一基础。
【塔利班与美国交往逐步深化】
一方面,塔利班内部矛盾重重。消息人士称,今年3月,哈卡尼派系就当面警告塔利班领导人阿洪扎达,称其“独裁式执政正在疏远盟友”;
另一方面,阿富汗的治安局势依旧动荡。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IS-K)仍在活跃,屡屡制造爆炸袭击;
更值得警惕的是,塔利班的外交路线混乱。一边与中国走近,一边又不断与美日欧展开接触,甚至传出“与美方重新构建接触管道”的消息。
在这种情况下,中方再怎么稳妥,也不会贸然做出“打通贸易路线”这样政治分量极重的承诺。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中方如果有在相关问题上的表态,那也更多是一种外交上的“策略”——既不给塔利班过度期待,也不轻易关上大门。
为什么瓦罕走廊这么一条“边陲小道”,会引发如此多的关注?这背后,其实隐含着更大的国际博弈。
塔利班主动释放消息的时间点并不简单。当前,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美国新一届政府在特朗普主导下再度挑起对华“关税战”,已将对华进口商品税率提高至史无前例的145%。中方一向不主张与它国产生冲突和对抗,但面对美方的挑衅,中方已明确表态:“谈可以,打奉陪。”
在这种大背景下,阿富汗若成为中国的“直接邻接贸易通道”,从美国的角度看,就是一个潜在的地缘突破口。
【阿富汗内部的恐怖势力依旧猖獗】
塔利班近年来也不断向美、日等国家示好,其政策是在“多边下注”。如果中方在此时对瓦罕走廊的打通给予明确承诺,不排除会被美国拿来做文章,甚至可能将阿富汗作为一个“前沿制衡点”来试图牵制中国西部稳定。
所以,中国的策略是明确的——可以谈,但不能被人牵着鼻子走,更不能在大后方出问题。我们要确保新疆、西藏、巴基斯坦走廊这条“西部战略大动脉”绝对安全,瓦罕走廊的开通,只能在“条件成熟、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慎重推进。
从长远看,中阿之间确实有打通瓦罕走廊的潜力:阿富汗是“一带一路”延伸至南亚的重要节点;而且中方企业对阿资源(锂矿、铜矿等)比较感兴趣;如果阿富汗恢复基本稳定,走廊建成将提升整个中亚—南亚的连通性。
但从当下看,这个“梦”还没到“兑现”的时候。一是政治环境尚未成熟,塔利班内部仍需统一; 二是安全条件尚不具备,恐袭风险不容低估; 三是中美对峙正值高点,任何对外通道都涉及更大博弈,不能轻率拍板。
所以,塔利班方面所说的“中方答应”,也许只是外交辞令;而真正的开通与否,还得看未来形势如何演变。
总而言之,瓦罕走廊不是谁说打通就能打通的,它牵动的不仅是地理,更是战略安全和国际格局。我们要做的,是步步为营,决不轻举妄动——因为“大后方”,不能出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