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持续数月的干旱令人揪心,也让桉树再次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社交媒体上到处充斥着广西干旱、广西桉树的各种言论,桉树更是被贴上了“抽水机”等标签,指责桉树“破坏生态”,直接导致“广西干旱”……
但当我们拨开情绪化的迷雾,会发现这场关于桉树与干旱争论,其背后的真相远比人们想象的更加复杂,更像是一场生态与发展的深刻反思。
前些天回乡下老家,邻居张大叔正在忙着打水井。张大叔告诉我,这些年连续干旱,从山上引来的山泉水时断时续,有时甚至三五天都没有来水,这才动了请人打井的念头。至于原因,他则抬起满是老茧的手,直直指向那山上的桉树。
在农民张大叔的眼里,自从种了桉树之后,山上满是绿油油的树,山脚下的泉水没了,河溪里的流水也少,隔几年就有一场长时间的旱灾……这样感受如此直观,广西干旱分明就是桉树惹的祸。
乍一听,非常有道理。
历史,总会有一些惊人的巧合。
广西桉树真正高速发展始于2002年。其后的20多年时间,以每年超过200万亩的增量急剧猛增,一路蒙眼狂奔,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250万亩扩张到了如今的超过4500万亩。而那些年恰好遇上了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加快消融、海平面上升、降水量重新分配,造成了极端天气频发、强度增强,比如突然性的暴雨、长时间的干旱等等。
一边山上的桉树越种越多,一边干旱的频率越来越高。时间轴上的巧合,让人很自然就联想到桉树在作祟。
作为地球生物中的普通一种,桉树不是什么妖魔鬼怪,更没有什么超能力,只是相对于其它树种而言,生长更快、产量更高、效益更好。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被广泛种植。
2023年3月,广西林科院桉树研究团队发布了桉树10年监测报告。报告明确指出,桉树生长未吸收消耗大量水分,地表水未出现“黑水”现象,且由于其为浅根性,根本无法吸收和利用地下水。
广西气象台表示,2024年11月以来,广西平均降雨量110毫米,各地降雨量在60至300毫米之间,较常年同期偏少三至七成,气象干旱呈反复发展态势,大部地区已达到了特旱级别。
显然,广西持续干旱的原因就是降水减少。而影响降水的因素非常多,比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人类活动等等,把干旱成因简单归咎于单一因素,既不合理,更不科学。
无论承认与否,桉树就是广西从国外引种最成功的树种,不仅栽培技术成熟、应用利用广泛,而且产业链条完整、经济效益可观,广西桉树取得的巨大成就看得见,也摸得着。
如果依照某些人理解的那样,桉树是“抽水机”、“抽肥机”、“有毒树”、“断子绝孙树”的话,那么广西的环境应该非常之差才对。
事实,却恰恰相反!
这些年广西常年保持着优良的空气质量,水体质量更是在全国排名前列,山清、水秀、生态美,还得到了“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盛誉。
广西桉树取得的成就不容否定,但要看到负面影响也客观存在,比如超大面积纯林化,破坏生物多样性;全垦整地造林,造成水土流失;过度施用化肥和喷施化学除草剂,污染水源;过短期限轮伐,影响土壤肥力可持续性,等等。
但是,这些问题是局部的,而不是整体性的,而且其成因并非源自桉树身上,而是人为造成的。
把人为造成的错强加于桉树身上,实属“欲加之罪”。如同吃了有农药残留的蔬菜,不去批判残留的农药而指责蔬菜,本末倒置!如同发现农村的小河里鱼虾变少了,不去批判滥用的农药、除草剂而指责桉树,岂有此理!
争论从来不是一件可怕的事,真理唯有越辩越明,但是我们不能为争而争,也不能为论而论,争论也该有基本的常识。
显然,这场争论既折射出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同时也暴露出公众科学素养的不足。2025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5.37%。
虽然数据有所提升,但有点令人悲叹,这场争论也算是又一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