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民健身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休闲体育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如何理解休闲体育的内涵与价值?在推广过程中又应注意哪些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又将如何?带着这些疑问,本期重庆体育科技专家谈栏目采访了重庆体育科技专家、重庆交通大学教授隆承宏,请他为读者进行解答。


“根基土壤”和“生态载体”

“休闲体育所扮演的角色,正是全民健身的‘根基土壤’与‘生态载体’”,隆承宏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他认为,休闲体育凭借其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较低的参与门槛,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便捷且充满乐趣的运动选择,使得人们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时间和身体状况,灵活地将体育锻炼融入日常生活,真正实现体育的“生活化”。

隆承宏教授从三个层面深入阐释了休闲体育的重要性。首先,休闲体育是全民参与的“普适性引擎”。它打破了传统竞技体育的专业壁垒,降低了大众参与体育的心理障碍,使得体育从一种“任务式的锻炼”转变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内在需求”。他举例谈到,城市公园里的健步走、社区羽毛球场的即兴对抗、亲子家庭的骑行露营等,都属于这种“运动游戏化”的休闲体育形式。相关报告显示,我国参与休闲体育的人群正逐年快速增长。

其次,休闲体育是健康促进的“多维协同器”。休闲体育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都对人们的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在生理层面,通过广场舞、瑜伽等持续的轻中等强度运动,能够有效提升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代谢水平,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风险。在心理层面,登山、森林康养等置身于自然环境中的休闲活动,有助于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提升主观幸福感。在社会层面,马拉松、徒步大会等群体性休闲项目,则能够构建“运动社交网络”,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形成“体育+”的健康生活共同体。

最后,休闲体育是终身运动习惯的“培育场”。休闲体育通过“兴趣引导-习惯养成-能力提升”的路径,帮助人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从而构建一个“全生命周期的运动生态链”。

为了更好地指导大众参与休闲体育,隆承宏教授介绍了一个“休闲体育活动分类体系与健康效益矩阵”。该体系将休闲体育活动划分为有氧耐力型、柔韧协调型、力量爆发型、技巧竞技型、自然探索型和社交娱乐型等多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活动,明确了其典型的项目、适宜人群以及核心的健康益处。

避开误区,健康参与

在谈到休闲体育推广中存在的误区时,隆承宏教授特别强调要避免以下三种倾向。误区之一是“运动强度越大越好”。他指出,运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个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和运动基础,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误区之二是“忽视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拉伸”。他认为,应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大众对热身和拉伸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大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误区之三是“盲目跟风选择运动项目”。他建议,应提供专业的运动咨询和评估服务,帮助人们科学地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项目。

此外,隆承宏教授还针对不同类型的运动,提出了相应的安全原则和防护要点,以指导大众安全、科学地参与休闲体育运动。

融合创新,引领未来

展望休闲体育的未来发展,隆承宏教授认为,科技融合与制度创新将是两大重要的趋势。在科技融合方面,数字化训练、虚拟现实应用、智能运动装备等新技术将不断涌现,为休闲体育注入新的活力。在制度创新方面,体医融合、“运动积分抵扣医疗保险”等新模式将逐步探索,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结合重庆的地域特色,隆承宏教授还提出了发展“立体化休闲体育体系”的构想,例如,依托长江发展江岸划艇运动,依托山地发展山脊定向越野运动,依托城市空间发展地下防空洞体能训练基地等等。隆承宏教授坚信,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推进和休闲体育的蓬勃发展,人们必将拥有更加健康、更加美好的生活。

文/吴海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