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童年

人皆有所本

在家里,无论多大的官,都是活生生的人

新任浙江HR杨荫凯,是辽宁锦州的满族人。


他大学专业是人文地理学。

有好事者翻出一部他的著作《旧食记》,正好出版于10年前的2015年。


这部作品,充满了杨部长对东北老家食物的深深眷恋。兼之他人文地理学的专业背景,使得这部作品充满了味道和强烈的区域文化印迹。

正如封面上那几句位置奇怪的推荐语:「童年渐远,故乡很近——东北人的集体记念」。

以及那句稍带伤感的「那⼀道道饱蘸浓郁东北特⾊的家乡菜,唤醒我们对故乡与童年的深情回忆 」,「乡愁缓释,情感疗伤」。

而这正是家传与回忆录不同的地方:在家传中,家乡和家人是叙事主体,而非工作内容。

去年底,浙江日报报道家传编辑部,还在网上做了个小调查,结果也很有意思:个人最重视的职场工作,在读者看来,价值感却最低!


对于组织部的秘书来说,要服务好杨部长,只要翻下这部书,胸中便已然了然。

领导跨区域调任,办公室和媒体都要前往他曾任职的地方对接,了解他的生活喜好、报道风格,包括拍照的角度等详细情况,以便做好服务工作。

像杨部长这样喜欢写东西的,可以说免了部下不少事。

杨部长在序言中说:在东北的童年时光简单⽽丰富。之所以简单,是因为物质的匮乏让我们始终笼罩在半饥饿的阴影下;之所以丰富,是因为贫瘠的⽣活从未阻⽌我们对美好⽣活的梦想和向往。东北⼤平原的春夏秋冬与⻛霜⾬雪,让我们充分领略了⾃然的壮美与豁达;⽗⺟⻓辈的勤苦操劳与慈祥智慧,让我们在单调的⽇⼦⾥总能发现⼈⽣的美妙与精彩。于是,在饥饿的衬托和⽗⺟⻓辈的巧⼿下,那些春天的野菜、⻘杏,夏天的⽟⽶、⻄红柿,秋天的葫芦、红枣,冬天的酸菜、黏⾖包,都幻化成我们⼀⽣中最难忘的美⻝和最美好的回忆。于是,对童年的记忆实际上就演化成关于美⻝的记忆。

⾃⼰的本⼼,记录这些所谓的美⻝都只是表⾯,⽬的是让⼤家与我⼀同感受那些难忘的童年岁⽉,牢记那段⾆尖上的乡愁。

缅怀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未来;懂得感恩,才能够更好地回报社会。谨以此书献给我难忘的童年,也献给我永远深爱的⽗⺟、家⼈、朋友和故乡。

从这部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离乡游子、女儿的父亲、冲浪的时尚干部,以及对历史的真实表达。

  • ⽂章在微博、微信、博客上发表之后,得到了⼀⼤堆朋友和⽹友的认可,⼤家都认为通过这些⽂字能够看到⾃⼰童年的影⼦,能够勾起他们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并强烈要求我将其结集出版。

  • 杨部长可能是个「女儿奴」:⾃2012年以来,利⽤陪⼥⼉上课以及出差乘⻜机、乘⽕⻋的间隙,我把记忆深处的那些童年美⻝和趣事⼀点点挖掘出来并付诸⽂字。



这部书稿令他激动不已的是:今年9岁的⼥⼉近两年来⼀直追踪着我的这些⼩⽂章,⼏乎每篇必读并津津有味地与我讨论⼀些具体细节,还时不时地催问我最近⼜写了什么好吃的。

一个「女儿奴」老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家传本来就是写给家人看的,除了女儿,他父亲也参与了这部书稿的创作:⽗亲知道我在写这些⽂字后,也时不时地帮我回忆童年的岁⽉,并详细讲授了部分美⻝的制作细节。

没有比这个更温暖的家庭关系了。

如果说领导干部要有好的家风,这就是美好。

HR如此,干部们是不是也可以写写自己的童年和家人,以便不忘初心?

我写了300多部家传、整理了1200部家庭相册,发现旺族多出自读书人、绅士、企业家、地主,少数平民子弟则通过读书、从军、创业改变命运。

家史即国史,现代国家鼓励学生先讲家史、次学国史,汲取智慧、经验、教训,节节攀升。

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遗忘才是。如果没有记忆,家就是一个空壳。

讲述我们的故事、写作家传,是人类延续文明和创造意义的基本方式。长按下面微信二维码,识别加我好友,一起抢救和传承家庭记忆:


家传系列,请点击关注我

为什么从南宋起,浙江人既会读书又会做生意?家风传播的脉络,无法想像!我参与的这本书,上线当月就登上浙江省好书榜:

为什么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如果没有家庭记忆,家就是一句空话。这个任务,只能我们自己来完成:

◆ 推荐阅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