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架波音737MAX客机从浙江舟山基地调头飞向美国西雅图时,这场跨越太平洋的商业博弈正式进入白热化阶段。这是中国航司在48小时内退回的第三架波音飞机,而远在华盛顿的特朗普正以关税大棒敲击全球贸易秩序。这场看似偶然的退单风波,实则是中美战略博弈在航空制造领域的集中投射,其背后折射的关税逻辑与产业重构,正在改写全球航空工业的生存法则。
4月24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一架涂装完毕的波音737MAX客机在跑道上滑行,却未驶向预定航线,而是调转机头直飞美国。这架编号B-221W的飞机成为中美关税战的最新注脚。此前,厦门航空两架同款机型已遭退运,吉祥航空更宣布无限期推迟接收波音787-9梦想客机。三起退单事件犹如多米诺骨牌,将波音公司精心编织的复苏计划撕开缺口。
表面看,退单直接诱因是关税成本飙升。4月10日,中国对美产飞机及零部件关税从5%提升至35%,叠加美国此前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45%报复性关税,形成"双重挤压"。以波音787-9为例,其全球供应链涉及日本机翼、法国舱门、意大利机身,最终在美国组装。当这架客机穿越太平洋时,综合税率可能突破130%,意味着中国航司每月需额外承担数千万元运营成本。
但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产业替代效应。中国商飞C919客机已斩获1200架订单,国产化率从10%跃升至60%,第二条生产线计划2029年投产。在空客产能受限的背景下,国产大飞机正加速填补市场空白。正如希腊前财长瓦鲁法基斯所言:"中国正用多边主义对冲单边主义,用市场纵深稀释关税冲击。"
面对退单潮,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抛出"对等关税"威胁,声称将在"两到三周内"对未妥协国家实施新税率。这种看似强硬的表态,实则暴露美国贸易政策的内在矛盾。
其关税逻辑存在三大悖论:其一,单边主义与互惠原则的冲突。特朗普要求他国接受美国设定的税率,却拒绝履行WTO框架下的对等义务,这种"以关税换特权"的思维本质是贸易霸权。其二,产业保护与市场开放的撕裂。美国对欧盟汽车仅征收2.5%关税,却以"对等"为由威胁上调至10%,这种数字游戏实为逼迫制造业回流。其三,政治表态与经济现实的割裂。美国国债遭抛售、股市震荡、通胀抬头,白宫不得不释放"降温"信号,但政策反复已重创市场信心。
更值得警惕的是关税战的外溢效应。越南、墨西哥承接20%中国产能,东盟十国集体拒绝"选边站",欧盟加速推进数字关税谈判。当特朗普宣称"90国愿与美谈判"时,却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谈判意愿不等于妥协空间,更不意味美国能单方面改写贸易规则。
作为美国制造业明珠,波音正经历多重危机。首当其冲的是现金流危机:为筹措资金,波音以105亿美元出售数字航空业务,相当于变卖核心资产。更严峻的是市场信任危机,737MAX系列因安全缺陷遭全球停飞后,关税战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波音困境绝非孤立事件。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份额被比亚迪反超,英特尔因供应链成本激增放缓技术迭代,苹果将部分产能转至印度。这些案例揭示残酷现实:当关税成为政治筹码,企业沦为博弈牺牲品。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调查显示,73%美国企业认为关税战损害其全球竞争力。
面对关税施压,中国展现出多维应对策略。在战术层面,通过"暂缓接收而非取消订单"保持战略弹性,既规避天价关税冲击,又为未来谈判预留空间。在产业层面,C919客机加速国产化,ARJ21支线客机交付破百,国产长江-1000A发动机适航认证进入冲刺阶段。在战略层面,与东盟深化航空航天合作,支持马来西亚航司运营中国客机,构建区域产业联盟。
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智慧,源于中国市场的独特优势。当美国大豆对华出口从40%骤降时,巴西种植园与东北黑土地迅速填补缺口;当波音订单流失,C919生产线马力全开。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言:"中国正在用规模经济重构贸易战数学题。"
目前,中美谈判陷入"罗生门"。特朗普声称"中美关系很好",却拒绝放弃极限施压;中方坚持"平等对话",不接受讹诈式谈判。这种僵局可能持续至2025年总统大选,但市场选择不会等待政治博弈。
对波音而言,每架被拒收的客机都是数亿美元损失,若50架待交付飞机全部遭退,其现金流将面临崩盘风险。更致命的是,中国航司可能永久性转向国产客机,这种市场流失将彻底改写全球航空版图。
从更宏观视角看,关税战正在加速全球产业链重构。美国企业被迫在"本土化"与"全球化"间做出选择,而中国正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机制编织新贸易网络。当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时,或许未意识到:在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中,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也没有企业能逃离市场规律。
这场始于三架客机的贸易摩擦,终将成为检验多边贸易体系韧性的试金石。当关税风暴席卷而来,是选择筑起贸易高墙,还是共建开放桥梁?答案不仅关乎波音的命运,更将决定全球经济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