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被问起中国最理想的地图是什么样的时候,国人大多会提及秋海棠叶,对于现今的雄鸡图不甚满意。



秋海棠叶的由来是基于清朝鼎盛时期的国土描绘而成的,追求的无非就是一个大。

不过现在看来,与其追求清朝这个大,倒不如抓住元朝时期的鼎盛来确定中国固有的领土范围。

有人质疑元朝毕竟离当下太远了,但历史无分久远,只要是中国的历史,那就是我们自己的。

元清两朝都是少数民族政权,所以从民族上分,国人没有排斥,愿意接受之。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虽然汉人居多,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个口号放之四海皆准,中国的领土理应主张应以元朝为基础,而不是更小的清朝。

元朝疆域独一无二的存在

在这里要区分一个概念,蒙古帝国与元朝的关系。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的政权被称为大蒙古国,婴儿时期的蒙古帝国随着成吉思汗以及后续汗王的征讨,蒙古帝国的版图越来越大。



鼎盛时期的蒙古帝国直接管辖或间接管辖的区域达到了3300万平方公里,这里边既包括了入主中原的元朝,也包括了分布在中亚、西亚乃至东欧的四大汗国。

因而元朝和四大汗国共同构成了蒙古帝国。当蒙古帝国名存实亡时,四大汗国虽然还认元朝为宗主,但彼此之间早已离心离德,保留的也仅仅是一个名义上的共主而已。

元朝作为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占据了整个帝国的核心,其面积高达1400万平方公里。

不仅面积大,横跨的区域也十分广泛。在元朝统治期间,许多封建王朝不曾涉及到的领土也被正式纳入统治范围之内。



外东北、西伯利亚、帕米尔,乃至台湾等地都执行行省制度,羁縻统治的方式逐渐弱化,正式将这些地区纳入到了中国的固有领土范围内。

澎湖巡检司的设立,使得台湾以及南海成为中国历史之土,同样澎湖巡检司的设立也为九段线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法理依据。

元朝与清朝的相通之处

两者都可以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且是面积数一数二的强大帝国。



王朝初期,历任统治者对于领土的渴望达到了顶点,从而保证了各自王朝内的疆域,这些疆域为中国日后的领土范围提供了历史依据和法律依据。

另外,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族政权,但在王朝内部的统治当中仍以汉学为主。

虽有四等人制度和满汉分治制度,可依然不可否认汉学对两个少数民族的同化与融合。在国人的主观观念上,元朝同清朝一样,都被视作中原封建王朝的正统。

历史朝代排序表中也将两个少数民族政权视为一个重要成员,朱元璋都承认元朝的正统性。,不用说后世之人了。



既然主观上不排斥,那也就意味着在客观上元朝的疆域同样能够被国人所接受。

清朝疆域曾经辉煌一时

在清朝初期,几代君王的共同努力之下,整个国家的领土范围也达到了巅峰,秋海棠叶的由来并非无稽而谈,而是有切实依据的。

巅峰时期的清朝管辖着1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即执行行省制度,也有将军辖地,甚至也存在自治省、自治区的概念。



开疆拓土不容易,守土护国同样不易。清朝胜在开疆拓土却输在了守土护国上:外蒙古、唐努乌梁海、西北、外东北龙兴之地,都被清朝后期的统治者丢失,以至于秋海棠叶演变成了雄鸡。

国土的沦丧更是导致了国家意志的软弱,这对中华来说是一个是一笔巨大的损失,以至于现如今的国人只能望着秋海棠叶无助的感慨。

以元朝疆域为标准有无法理依据?

当下,国家领土讲究先占原则与历史继承原则,这两大原则无论从哪一方面讲,中国都占据极大的优势,特别是在时间更为久远的元朝。



在先占原则下,元朝开创的新领土超出了后人的想象,远东西伯利亚、中伯利亚乃至东欧都有蒙古人的足迹。

这些按照先占原则都属于元朝的疆域,而元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成员,历史继承性毫无问题。

现如今的中国与周边存在着领土纠纷,以元朝疆域为标准,更能阐述中国在领土纠纷当中的优势与法理,这对中国来讲百利而无一害。

当然,以元朝疆域为标准,毫无疑问会增加与周边国家的矛盾。毕竟,按照元朝地图来看,周边国家得消失十几个,这显然是一个主权国家所不能接受的。



如何利用好中国历史,特别是元朝的疆域图,对于国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智慧挑战。

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基础,哪怕没有元朝疆域图,只要实力强大那也就无所谓有图无图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