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Apex Girl》单日流水冲上320万元,次日,这款游戏却在iOS端全球市场(除韩国)悄然消失。
一边是日进斗金的吸金神话,一边是见光死的闪电下架——这戏剧性的一幕,像极了游戏行业的一场黑色幽默短剧:玩家在狂欢,厂商在数钱,平台在沉默,而规则在暗处冷笑。
尼毕鲁(Tap4Fun)这家曾以《银河帝国》登顶美国畅销榜的成都厂商,再次用《Apex Girl》证明了其精准刀法:用AI生成的虚拟女友包装SLG内核,用男性向的情感投射撬动策略游戏的付费黑洞。
截至4月22日,游戏海外累计流水突破3亿元,美国市场贡献过半,Google Play与韩国iOS端日收入仍稳居百万级。然而,这份成绩单背后,藏着更耐人寻味的行业密码;
当SLG开始卖人设,是创新还是擦边?当女团养成变成战争筹码,玩家到底在为什么买单?
▌从换装游戏到全球争霸
《Apex Girl》的玩法堪称缝合怪的教科书:前半程是标准的偶像养成,玩家签约女团、搭配服装、录制单曲,甚至能通过星探合约抽卡获取SSR级艺人;
后半程却画风突变,女团化身战争机器,在全球地图上争夺资源点、组建娱乐集团、发动30V30车轮战,最终通过IPO上市瓜分虚拟经济红利。
这种双重叙事的狡猾之处在于:用情感联结降低策略门槛,再用资源掠夺激发付费欲望。
玩家前3小时沉迷于给虚拟女友换装打歌,3小时后突然发现自己成了SLG公会战的炮灰——这种从恋爱模拟到战略指挥的无缝切换,像极了现实中的杀猪盘:先以温柔乡麻痹理性,再以竞争焦虑榨干钱包。
更值得玩味的是,游戏中的女艺人全由AI生成,广告素材清一色是英雄救美、穿搭选择的男性向桥段,投放受众99%为男性。
这不禁让人想起另一款现象级产品《原神》的争议:当游戏角色成为情感商品,玩家究竟是在为策略付费,还是在为纸片人的幻想买单?
▌下架原因是苹果的铁拳,还是行业的潜规则?
《Apex Girl》的iOS下架原因成谜,但蛛丝马迹中仍可窥见端倪:
游戏角色的AI痕迹过于明显,可能触发苹果对低质内容的审核机制;
广告中男性向的暗示性内容,或触碰了苹果对成人内容的模糊界定;
高付费设计、诱导性内购、社交绑架等机制,始终是平台监管的敏感区。
有趣的是,韩国市场以《Top Girl》名义存活,或许得益于当地更宽松的娱乐产业政策。
反观苹果,近年来对擦边球游戏的打击愈发严厉——从Epic《堡垒之夜》的30%抽成争议,到《Apex Girl》的突然消失,平台与厂商的博弈从未停歇。
这场下架风波,本质上是一场权力的游戏:厂商在试探规则的边界,平台在维护生态的纯洁性,而玩家成了棋盘上的棋子。
▌当策略游戏需要靠卖人设续命
从《王国纪元》到《万国觉醒》,SLG的核心玩法十年未变,玩家早已审美疲劳;
买量价格突破50美元/人,传统建城-打架-氪金的套路难以为继;
Z世代更偏爱《原神》《恋与深空》等强叙事、轻操作的产品,硬核SLG面临用户断层。
《Apex Girl》的女团+SLG缝合,本质上是用“软色情”降低用户门槛,用情感付费掩盖策略深度的不足。
这种策略短期内或许有效——正如俄罗斯页游《全面战争》靠小学数学题逆袭全球SLG收入前十——但长期来看,却是对行业创新的透支。
《Apex Girl》的下架,或许只是一场闹剧的暂停键。但它抛出的问题值得全行业深思:
玩家需要的是虚拟女友,还是真正的策略乐趣?
当AI生成角色成为流水线标配,游戏的艺术性将走向何方?
平台的道德审查,究竟是保护用户,还是扼杀创新?
尼毕鲁的下一步动作或许能给出答案:其测试中的《Throne of Roses》仍延续「AI美女+SLG」的套路,而韩国市场的《Top Girl》仍在日进斗金。这场荒诞的行业实验,远未到终局。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当游戏沦为人性的收割机,输家永远是那些在虚拟世界中寻找慰藉的普通人。
*每天推送游戏资讯、新游推荐、游戏杂谈等,带你了解不一样的游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