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会危害到双足,导致双足发凉、麻木、感受不到疼痛,甚至脚烂,最后可能面临截肢的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积极配合医生进行防治,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
01
三级预防,摆脱糖尿病足困扰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指出,糖尿病足的三级预防策略分别为:一级预防——防止或延缓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的发生;二级预防——缓解症状,延缓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的进展;三级预防——血运重建,溃疡综合治疗,降低截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一级预防是糖尿病足防治的关键。糖尿病患者应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遵循医嘱进行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同时,注重足部卫生,每天检查足部皮肤,避免受伤、感染等情况发生。切忌用过热的水泡脚,限制水温在40℃以下,防止烫伤。
二级预防主要针对已经出现糖尿病足症状的患者,通过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减轻病情,防止病情恶化。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足部疼痛、麻木、皮肤颜色改变等症状,应及时就诊,进行神经和血管功能检查。在中医治疗方面,可选用活血化瘀、温阳散寒的药物,如丹参、川芎、赤芍等。
三级预防主要针对已经发生糖尿病足溃疡的患者,应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西医治疗包括控制血糖、扩血管、抗感染等措施;中医治疗则注重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补肾等。治疗过程中,注意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
02
做好双脚监护,降低糖尿病足发生
严格控制血糖水平 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和遵医嘱用药,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可以有效降低神经和血管病变的风险。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在降糖过程中会发生低血糖,造成危险。因此,一定要寻求医生的指导。
每天清洗和检查双脚 每天用温水(不超过37℃)清洗足部,避免使用过热的水,以免烫伤。洗完后用柔软的毛巾擦干,尤其是脚趾缝之间。足部如果过于干燥,应涂抹保湿霜等,避免皮肤发生皲裂。养成每天检查足部的习惯,重点关注是否有伤口、水泡、红肿、硬茧或趾甲异常。如果视力不佳,可以请家人协助或使用镜子观察足底。任何异常都应及时就医,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麻烦。
避免使用热水袋或电热毯 糖尿病患者足部感觉可能减退,对疼痛刺激反应不敏感,使用热水袋或电热毯容易导致烫伤。冬季保暖可以选择厚袜子或室温调节。
修剪趾甲时应平直剪,而不是使用带有弧度的剪指甲刀,避免剪得太短或剪伤皮肤。如果趾甲过厚或难以修剪,可以请专业人员帮助。
选择合适的鞋袜 穿着舒适、合脚的鞋子,避免过紧、过松或磨脚的鞋。对于已经有神经功能病变造成足部畸形的患者,应当到专业医疗机构订做合适的减压鞋垫或鞋子。新鞋初次穿着时间不宜过长,逐步适应以减少摩擦。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袜,避免穿有破洞或缝线突出的袜子。
定期就医 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足部检查,评估神经和血管功能。如果发现足部问题,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糖尿病足的预防需要长期坚持,关键在于控制血糖、保护足部、定期检查和及时干预。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守护双足健康,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03
根据病变类型做到精准预防
根据病变类型,临床上把糖尿病足分为三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性足、糖尿病血管病变性足,以及同时合并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的混合型足。根据不同类型,可以采用相对应的策略,达到精准预防。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性足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称性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是其典型表现。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导致感觉神经病变,引起感觉障碍,痛觉温度觉减退或消失,同时使运动神经受损。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足部温暖、用手摸足部的动脉可以触摸到,但感觉减退或消失,常伴有足部畸形。针对此种糖尿病足,应该定期检查足部,穿着合适的鞋袜,避免外伤,使用保湿霜防止皮肤干裂,必要时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订制减压鞋垫或鞋子等。
糖尿病血管病变性足 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导致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初期仅表现为足部温度减低。由于足部供血障碍逐渐加重,后期则出现足部皮肤变薄、萎缩,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足部发凉,患者能够感受到疼痛,足部没有明显畸形。有这种表现的患者应当特别重视控制血压和血脂、戒烟、改善血液循环,必要时进行血管介入治疗或手术。
混合型糖尿病足 顾名思义,即综合了以上两种典型表现。患者感觉减退或消失,常伴有足部畸形,且足部发凉,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这种分型在临床上占比最多,给预防和治疗带来了挑战。患者应注意综合管理血糖、血压和血脂,定期检查足部,及时处理伤口,必要时进行内分泌科、血管外科、骨科等多学科联合治疗。
04
糖尿病足中医外治有妙招
中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将其归属与“脱疽”,即四肢末端发生坏死,严重者脱落。中医使用外敷、箍围、熏洗、溻渍、引流、截趾、蚕食、鲸吞等外治方法。
外敷法与箍围法 外敷法是使用中药制剂直接敷于患处的一种方法。古人会将中药捣碎或者研碎之后,敷到伤口上。箍围法是将药物敷在患处周围,中间留一圆孔不敷药物,等药物变干,再敷上新的药物,达到让毒邪范围局限的目的。
熏洗法与溻渍法 熏洗法是将煮好的药液趁有热气的时候让伤口接触热气熏蒸,等药液温度不热时再用药液淋洗、浸泡全身或局部的一种外治疗法。“溻”与“渍”是两种不同的中药外用方法,分别相当于药液的湿敷和泡洗。
引流法 引流法是使用药线、导管或切开扩创等方法使脓液引流通畅的一种方法,其中药线引流尤具中医特色。古人会使用去腐生肌类的中药制作药线,将其插入溃疡疮口中,使脓水外流。
截趾法 顾名思义,就是使用外科技术把坏掉的脚趾切掉或去掉的一种方法。
蚕食法与鲸吞法 这两种都属于清创方法,针对存在坏死组织的创面。蚕食清创法要求分次、逐步、有序地清除局部坏死组织,而不是一次把坏死组织彻底清除干净。就像蚕吃桑叶一样,一点点把坏死组织清除掉。鲸吞法就是,当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的界限清楚后,沿分界处将坏死组织彻底清除。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作者 ||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 杨光耀 孙瑜川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贺仲晨
编辑 || 颜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