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显微镜的冷光下,洋葱表皮细胞的蜂巢状结构骤然浮现,冰草叶片上晶莹的盐粒在目镜中化作“珍珠仓库”,青霉菌丝在载玻片上舒展成巴洛克宫殿——这里是马鞍山市第八初级中学生物社团的微观世界。自2015年成立以来,马鞍山市第八初级中学生物社团就像一座“生物实验室”。10年来,生命科学的密码在这里被解剖剪层层剖开,而属于八中学子的科学梦想也在显微镜的目镜中折射出斑斓的未来。


观察常见的霉菌


观察苔藓


观察盐对洋葱鳞片叶紫色外表皮的影响

社团名片

生物社团

马鞍山市第八初级中学生物社团成立于2015年,至今已有10年历程。社团旨在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经过10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具有一定校本特色的社团活动体系。

社团隶属于学校政教部门,分属校团委管理,由生物学科教师担任活动指导,新生入学后通过社团招新及测试,实现新成员招收。社团活动的设置要求符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结合生物学教材的内容,辅助生物学的教学进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社会责任感和生命观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社团活动场地以校园环境及生物学科馆室为主,以学校统一组织的外出参观、研学等为辅,适时指导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如调查超市酒酿种类、参观酸奶车间等。社团活动的实验材料多就地取材,贴近学生生活,方便学生课上和课余持续观察研究,如山间池塘的水绵、苔藓和蕨类,校园景观池水中的微生物,校园中的迎春、紫藤、香樟、蔷薇,菜场的蘑菇、萝卜、菠菜、小龙虾等,均可成为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的材料。

为了多维度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社团坚持多样化设计活动类型。“观察类”活动包括观察池水中微生物、观察猪心结构、观察校园植物及结构等;“模拟实验类”活动包括模拟保护色形成的过程、模拟男女的性别比例;“探究实验类”活动包括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比较不同浓度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制作类”活动包括制作动植物标本、制作叶脉书签等;“养植类”活动包括饲养家蚕、扦插植物等。

社团成员虽来自不同年级和班级,但在活动中能相互合作和交流,从而结下深厚的友谊,参与学习与实践的热情很高,通过图文、视频记录自己的实践过程,积极参加校级和市级组织的学生活动评比,并有多位学生在市级生物小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奖,还有部分学生参与了2025年安徽省“皖美课堂”生物学科小组活动的汇报交流,展示了在校学生的风采。

今后,社团将与时俱进,根据新教材、新课标、新技术、新发展等,设计并开展融合科学性、趣味性、安全性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助力学生创新思维、探究实践。


观察猪心脏的结构及功能

师生感悟

在宏观与微观间穿梭

□社团辅导员 李 婉

初中生对于宏观的事物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借助显微镜等设备,学生可以在微观视野下重新认识生物现象。在日常教学以及社团辅导过程中,我一直秉承教学相长的理念,乐于研究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创新实践,渴望与学生一起成长,一起在教学实践中发掘日常生物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与本质。作为生物学科社团辅导员,我时常需要思索如何选择实验材料和设置多样化的社团活动方案,从而引导学生在宏观与微观之间穿梭。

针对校内社团的活动方案,我主要根据教材上已有的实验主题结合相关学科知识,设计学生可接受的融合实验,如将七年级上册常规实验“观察并制作洋葱鳞片内表皮临时装片”与细胞外溶液浓度对细胞形态的影响相结合,设计盐对洋葱鳞片叶紫色外表皮的影响,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细胞失水的现象。

针对校外时段的活动方案,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验证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主动学习和拓展新的知识领域,如“制作细胞模型”活动,学生从中尝试认识并选择多种材料进行制作,加深了对多种细胞结构的认识;“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活动引导学生与家人一起交流制作方法,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已有的发酵技术并尝试创新改良方法。

时光荏苒,我见证了学生从七年级入学时青涩稚嫩的面庞到九年级毕业时踏实沉稳的谈吐,感受到学生对于学习源源不断的热情、对于未知现象的好奇探索、对自身全面发展的渴求。作为一线教师和社团辅导员,我很乐意研究更适宜的活动方式为一批批学生的蓬勃生长贡献一份力量,通过教书育人链接起现在与未来。


种植辣椒


栽培带芽的土豆块

眼前的微观世界

□702班 王奕昕

每周四,我们都怀着激动与喜悦的心情踏入生物社团的实验室。如果想观察花瓣,我会先欣赏花瓣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然后用双面刀片将花瓣切得细细长长,再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住其中一条薄而透明的花瓣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最后用镊子夹住盖玻片一侧,另一侧轻轻接触水滴,缓缓盖上盖玻片,一个花瓣临时装片便诞生了。如果想观察叶片结构,我会在玻片上滴上一滴水,再将叶切成薄片放入,盖上盖玻片。这些准备妥当,一个神秘的微观世界便精彩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认识了校园各种各样的植物。我通过观看演示视频,学习制作肥料的方法。我还种下辣椒苗,播种收获的希望,也使校园多了一点绿意。这不仅巩固了我学到的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及与同学的协作能力,使生物知识更加贴近生活。

生物探索之旅

□702班 迟奕果 迟奕然

记得第一次握住冰凉的显微镜把手时,手心的温度在金属表面凝出雾气。透过目镜,洋葱表皮细胞像整齐排列的“蜂巢”跃入眼帘,那一刻的震撼,让我们明白生物社团的钥匙正在为我们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

在观察中,我们意外地发现冰草叶片表面结晶状的“小珍珠”。社团老师指导我们用显微镜观察这些小颗粒,原来这些不起眼的小凸起竟是植物储存无机盐的“小仓库”。当我们用刀片轻轻划开叶片,阳光穿过实验室的百叶窗,在载玻片上折射出彩虹般的微光,那是我们第一次触摸到生命的精密构造。

制作奇异的银杏叶书签,让我们体会到了科学的严谨。最初用报纸夹着的叶片总是发霉卷曲,后来改用硫酸纸每天吸收叶片水分,在对实验方案的不断改进中,我们终于得到完美的金色扇形标本。这份坚持教会我们:自然界的规律不会轻易示人,唯有耐心才能叩响真理之门。

生物社团像一扇旋转门,每次推开都能遇见不同维度的生命奇迹。生物社团活动让我们收获探索的能力、收获自然的秘密。

与生命对话的700天

□914班 芮 诺

站在标本展示柜前,指尖拂过自己制作的凤蝶标本,那些与生命对话的日子在脑海中渐次浮现。两年前带着《昆虫记》走进生物社团时,我未承想到那些透明的玻璃器皿会成为通向微观宇宙的任意门。

解剖剪刺破金鱼尾鳍的瞬间,我第一次触摸到生命的精密结构。鱼鳃的丝状结构在解剖镜下宛如珊瑚,鱼眼浑圆的晶状体是“鱼目混珠”的生动诠释。显微镜下的霉菌王国更令人震撼,青霉的帚状分生孢子梗如同巴洛克建筑般繁复,那些原本令人皱眉的霉斑在光学镜头下竟化作了一座座水晶宫殿。

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教会我另一种观察方式。当芍药怒放、迎春花吐出鹅黄时,红花檵木隐晦地绽放,我恍然意识到生命从不按照书中的坐标轴生长。最难忘的是制作水生生物标本那次。显微镜下的卓越池水滴里,轮虫挥舞纤毛跳着华尔兹,水蚤像微型潜水艇般穿梭。我将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册时突然明白,所谓标本制作不过是把流动的生命凝固成诗行。或许未来的某天,当我的指尖再次触到昆虫针的冰凉,依然能听见曾经的自己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心跳声。

(通讯员李婉、王佳丽,记者谢婷婷)

□配文图片由受访学校提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