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法国电影,甚至是世界电影,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都是绕不过的名字。被誉为“新浪潮祖母”,源于她在1955年拍摄的长片《短岬村》,点燃了后来“法国新浪潮”的燎原之火。从自编自导第一部作品开始,到2019年最后一部作品《阿涅斯论瓦尔达》上映,不断保持好奇心的瓦尔达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共执导了约60部电影,作品获得过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评审团大奖等奖项。2015年,瓦尔达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荣誉金棕榈,并在2017年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成为首位获得这两个奖项的女性导演。
对于这位传奇艺术家,上海国际电影节曾陆续在“特别策划”“名导新作”等不同单元放映过瓦尔达的若干剧情片和纪录片作品,但远不足以展现其一生多元的创作实验。
今年,这一心愿终将得以实现。本届电影节将推出“沉思不停,好奇不止: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单元,向这位始终坚持创作、保持好奇、关心周遭世界、与电影起舞的艺术家致敬。影展将回顾瓦尔达电影生涯各阶段的创作,不仅挑选其重要的长片作品,还特别推出短片精选合集,并兼顾她在虚构与非虚构两条轨迹上并行甚至交互的影像实践,以此呈现出其创作的多元性,邀请观众与她一起探索影像书写的丰富可能。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本单元放映片单如下:
短岬村(1955)
LA POINTE COURTE
导演/Director:
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
看点:
新浪潮真正的开山之作
一对陷入情感危机的夫妇先后来到塞特附近的短岬村,丈夫对他的故乡情感浓烈,而妻子却对此陌生,两人在渔村徘徊,关系并不见修复。与此同时,当地渔民社区正在经济困境中苦苦挣扎。影片由瓦尔达自筹资金完成,她借鉴了福克纳在小说《野棕榈》中的叙事技巧,并在影片中实践自己“电影书写”的理念。她曾在采访中解释过:“电影书写不是演出剧本或改编小说……我极力寻找某种源自激情的东西,源自视觉激情和听觉激情的东西,源自感受的东西,并为这些激情寻找合适的表达形式,这种表达形式只能跟电影有关。”值得一提的是,阿伦·雷乃负责本片的剪辑,并将瓦尔达介绍给了后来“新浪潮”的旗手们,而《短岬村》比他们的作品早了五年。本次放映为2K修复版。
穆府的歌剧(1958)
DIARY OF A PREGNANT WOMAN(短片)
导演/Director:
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
看点:
又纪实又诗意的“孕妇日记”
穆府塔街是位于法国巴黎的一条小街,被瓦尔达昵称为“穆府”。她拍摄此片时恰在怀孕,她以怀孕女人的视角去拍摄这条她熟悉的街道,她观察了街头小贩、贫民以及边缘人群的生活境况,并与自己的孕期体验交织在一起,形成这篇用影像写成的“孕妇日记”。影片既有充满现实质感的真实场景,也有充满诗意且近乎超现实的画面,通过建立“希望与绝望之间的矛盾”,构成了这一部蒙太奇的杰作。本次放映为2K修复版。
走近蓝色海岸(1958)
ALONG THE COAST(短片)
导演/Director:
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
看点:
瓦尔达的法国沙滩vlog
瓦尔达受法国旅游局委托,拍摄一部展现里维埃拉地区的宣传片。她游历了尼斯、戛纳和圣特罗佩,用镜头巧妙地捕捉了这一地区的迷人之处,幽默而略带讽刺地描绘了夏季海滨的繁华景象:拥挤的沙滩、喧闹的狂欢节、模仿异国风情的建筑,以及游客们色彩斑斓的服饰和时尚界变幻莫测的潮流,交出了充满瓦尔达风格的旅行影像随笔。本次放映为2K修复版。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1962)
CLÉO FROM 5 TO 7
导演/Director:
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
看点:
影史上永恒的5点至7点
如同影片的名字,瓦尔达展示了下午5点至7点的时间段中克莱奥的行踪。她摘去金色假发,游荡在巴黎街头,满怀恐惧与焦灼,等待体检报告,她担心自己会如占卜所言患上胃癌。本片是瓦尔达的代表作之一,她以细腻的镜头语言描绘1960年代的巴黎风貌,同时深刻探讨女性身份、存在焦虑与生命本质。
本片由米歇尔·勒格朗担任配乐,戈达尔与安娜·卡里娜惊喜客串,入围1962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世界电影史》的作者萨杜尔在看完影片后曾给瓦尔达写了封信,说自己看这部电影哭了很多次——克莱奥与士兵去的医院正是他的伤心地,他与妻子就曾坐在花园的长椅上等待诊断书,最后等来噩耗,而她的妻子与克莱奥同岁。本片入围第1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本次放映为2K修复版。
向古巴人致意(1963)
SALUT LES CUBAINS(短片)
导演/Director:
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
看点:
集中欣赏瓦尔达的摄影作品
瓦尔达应古巴电影艺术学院(ICAIC)的邀请启程前往古巴,带着她的莱卡相机和三脚架。1963年,她从古巴带回来4000张照片,并从中选了1800张,花了六个月时间剪成了这部短片。影片采用静态照片与动态影像结合的手法,通过雪茄、大胡子、帽子、甘蔗、桑巴音乐等“古巴意象”,展现了古巴街头的欢庆场景、音乐与舞蹈,以及那些积极投身于新社会建设的人们。以此,瓦尔达表达了“我们都不必过于沉重”,而这种选择轻盈起舞的态度也贯穿了她的一生。片中大量精美的摄影作品,充分显示出瓦尔达的摄影功力。此外,电影中还能一瞥当年的瓦尔达、以及她的“左岸派”好友阿伦·雷乃、克里斯·马克等人的身影。本次放映为2K修复版。
扬科叔叔(1967)
UNCLE YANCO(短片)
导演/Director:
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
看点:
瓦尔达的嬉皮士叔叔
当瓦尔达去美国旧金山宣传她的电影时,当地的朋友汤姆・鲁迪告诉她,在索萨利托镇的一艘船上也有个叫瓦尔达的人,你们会不会有亲戚关系?阿涅斯・瓦尔达决定去弄清楚。在一个周四,她见到了这位扬科,他是阿涅斯父亲的表亲,和他的嬉皮士朋友们住在一艘船上,以画画为生。瓦尔达对这次相遇兴奋不已,也对两个人志趣相投感到高兴。她决定将之拍成影片,周六就动手,一连拍了三天,完成了这部充满趣味的“扬科叔叔”的人物影像。本次放映为2K修复版。
达尔盖街风情(1975)
DAGUERREOTYPES
导演/Director:
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
看点:
瓦尔达日常美学的魔力
瓦尔达自1951年搬到了达盖尔街,终其一生都住在那里。拍摄此片的前一年,瓦尔达的第二个孩子马修出生。边工作边照顾婴儿很困难。她感觉大多数妇女可能和自己境况相同,一样被困在家中。“我告诉自己要成为女性创造力的范例,哪怕被家庭和母亲的身份所困”,于是,她萌发了一个拍摄想法:她用一根特殊的“脐带”把自己限制在家中——一条90米长的特殊电线,连在自家冰箱上,以此为圆心划出了拍摄的空间范围。这部电影仿佛是《穆府的歌剧》升级版,记录了她生活街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状态,也多了一份女性主义的自我表达,逐步形成了她独特的“日常美学”,是她最动人的纪录片作品之一。本次放映为2K修复版。
墙的呢喃(1980)
MUR MURS
导演/Director:
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
看点:
《脸庞,村庄》的序曲
1980年,瓦尔达第二次来到美国洛杉矶。面对这座城市错综复杂的社会、种族和经济矛盾,她找到了一种巧妙的方式来描绘自己作为外来者的感受——将摄像机对准遍布全城的醒目壁画,尤其是墨西哥人聚居区里那些色彩浓烈的街头艺术。影片充满了色彩与活力,它既是对社区和多元文化的一次振奋人心的探索,也是一部记录非凡公共艺术的重要影像资料。电影的片名是个双关语:在法语里字面上是“墙、墙”的意思,而瓦尔达暗示这些墙上的壁画正在彼此“低语”。本片曾入围1981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本次放映为2K修复版。
尤利西斯(1982)
ULYSSE(短片)
导演/Director:
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
看点:
一张照片开启瓦尔达的记忆迷宫
瓦尔达从一张她拍摄于1954年的照片说起:海边,一个男人,一个叫尤利西斯的小男孩和一只死去的山羊。28年后,她回访照片中的人:当年的男人成了《ELLE》杂志总监,虽认不出照片中的自己,却记得男孩;男孩则成家立业,在巴黎开了书店。通过采访当事人,瓦尔达好似翻开返回到过去的书,把残缺的回忆,清晰的事实和他人的记忆融合。她探讨记忆与时间的命题,深入历史,天马行空地插入了政治要闻与名流轶事,将这些官方叙事与私人影像揉杂一起,用影片打造成一座时间的迷宫。她坦言对记忆的兴趣由此片起,认为影像本身无意义,意义由观者赋予。影片中有瓦尔达自己出镜,也有很多她珍贵的工作照片。该片荣获凯撒奖最佳纪录短片,本次放映为2K修复版。
家屋风景(1984)
7 RM.,KIT.,BA...(短片)
导演/Director:
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
看点:
瓦尔达的超现实短片神作
瓦尔达在阿维尼翁一间废弃的救济院内观看路易·贝克(Louis Bec)策划的超现实主义展览《活生生与人造的》(LE VIVANT ET L'ARTIFICIEl)。展览中,艺术品、人工心脏、动物标本与斑驳霉变的墙壁交错共存,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瓦尔达深受触动,决定以影像回溯这份震撼,带领观众返回到这一片既荒废又充满回忆的空间。她在短短30分钟不到的篇幅里,以高度形式化和结构化的方式,展现了一所公寓和里面一家人历经几十年的故事。片中的部分影像日后也被她用在了《阿涅斯的海滩》中。本次放映为2K修复版。
天涯沦落女(1985)
VAGABOND
导演/Director:
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
看点:
影视经典流浪女形象从此诞生
法国南部的一个冬天,人们发现一名年轻女子冻死在沟渠里。她叫莫娜,是个流浪者。影片通过倒叙和简短的访谈,剥洋葱式地追溯她生命的最后几周。瓦尔达用不同的人对莫娜的看法,为莫娜描摹了一幅不可能完成的肖像画——谁都不完全了解她,也无法彻底理解她,包括导演自己。为了创作这部电影的剧本,瓦尔达开着车捎带各种搭车者,还去火车站和流浪汉收容所收集素材。她将其定义为一部她用真实人物的生活培育出的真正的虚构电影:收集素材的方式是纪实性的,但剧本和拍摄是人为安排的,是虚构的。扮演莫娜的演员桑德里娜·博内尔也因本片中的表演获得了法国凯撒奖最佳女演员奖。影片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等多个国际电影节奖项,本次放映为2K修复版。
101夜(1995)
ONE HUNDRED AND ONE NIGHTS
导演/Director:
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
看点:
瓦尔达的影史佳作清单
本片是瓦尔达在纪念电影百年诞生时拍摄的作品。主角是一位百岁老人“电影先生”,他曾经是作家、导演和制片人,对电影如数家珍,他的家里就有一座电影博物馆。他聘请年轻貌美的卡米莉为他拍摄影片,对一百年来的电影做一番回顾。卡米莉也因此见到了许多前来拜访的大明星。访客中也有一群年轻人觊觎他的钱财,想利用他的钱来拍摄自己的电影……瓦尔达在影片中展露了她一贯的幽默,同时也在影片中暗藏了一份她自己的百年影史致敬佳作名单,以及她对于电影工业、名利场的思考。片名《101夜》不仅对应了影片101分钟的时长,更是代表“比一百多一点”,是她对未来电影的美好预留。影片曾入选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本次放映为2K修复版。
拾穗者(2000)
THE GLEANERS AND I
导演/Director:
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
看点:
72岁用DV“拾荒”的纪录片代表作
影片灵感源自米勒的名画《拾穗者》,72岁的瓦尔达历时四个月穿梭城乡,捕捉当代法国拾荒者的生活轨迹:为生计所迫翻找生活必需品的流浪者和穷人,在废料中寻找艺术创作原料的创作者,以及秉持反浪费理念的环保主义者。影片中时不时能听到瓦尔达温馨、诙谐的画外音,她还多次出现在镜头前,展现自己花白的头发和手上的老年斑。可见片名中的“我”同样也是一个“拾荒者”——一个捡拾影像和想法的人。影片是瓦尔达用DV拍摄的,她说这让她仿佛回到了1957年和1958年拍摄早期短片的时代。影片斩获欧洲电影奖最佳纪录片奖等多个国际电影节奖项,成为纪录片电影史的经典之作,本次放映为2K修复版。
脸庞,村庄(2017)
FACES,PLACES
导演/Director:
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
让·热内/Jean René
看点:
两个有趣的灵魂和一个混蛋戈达尔
2015年,瓦尔达与街头艺术家JR这对有55岁年龄差的艺术家开启了一场艺术之旅。他们驾驶着集暗房、画廊功能于一体的魔法照相卡车,穿梭法国乡野,把矿工遗孀、码头工人、独居农妇等形象制成巨型壁画,赋予废墟墙垣别样诙谐。瓦尔达用镜头记录故事,JR借涂鸦重塑空间,不同艺术语言交织,让这场好奇引发的公路之旅,化为超越代际与形式的生命对话,构建出见证并回应时代的影像实践。该片虽然是纪录片,但展现了无限的创意,被网友们捧为当年“年度最有趣的电影”。本片提名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
阿涅斯论瓦尔达(2019)
VARDA BY AGNÈS
导演/Director:
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
看点:
一堂瓦尔达电影大师班
这部瓦尔达在90岁撰写的艺术“自传”,也是她的遗作。影片中,瓦尔达端坐剧场中央,俏皮又睿智,带着观众开始了这场随性自由的回顾之旅。她回顾了自己长达六十年的艺术创作生涯,将自己电影创作的理念概括为灵感、创意和分享,她讨论了创作中的诸多问题,从电影制作到性别议题,从时间到衰老等等,给出了她独一无二的见解。影片中满是她所热爱的人、地方和事物——雅克・德米、猫、色彩、海滩、心形土豆。对于新观众而言,这是了解瓦尔达绝佳的入门之作,而对于长久以来喜爱她的粉丝,这仿佛是一份美妙的离别礼物,充满人性温暖、苦乐参半又令人动容。2019年,该片曾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展映。
本文参考:
1.《阿涅斯的海滩——瓦尔达访谈录》T.杰斐逊·克兰 编 译者: 曲晓蕊
注:如遇片目变动,请以实际排片为准。
在放映影片之余,SIFF还将推出一系列相关的活动,以及明信片、T恤、帆布袋等主题衍生品,敬请期待。
上海国际电影节“向大师致敬”单元联合上海书店出版社·也人品牌向影迷特别献礼。欢迎各位在本篇推文留言区分享你对瓦尔达及其电影的看法,我们将根据留言挑选五位幸运观众,各赠出《阿涅斯的海滩:瓦尔达访谈录》一本!
《阿涅斯的海滩:瓦尔达访谈录》精选1962~2008年间瓦尔达接受的21次重要访谈,完整勾勒其电影生涯与创作轨迹。值此瓦尔达电影重映之际,邀你在这些真挚对谈中,重新走进属于瓦尔达的广阔海滩。
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第一时间掌握2025年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