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好房子”首次被写入国家顶层设计,这一表述的背后,是中国房地产行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深耕的深刻转型。当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突破41平方米的历史关口,住房需求正经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质变跃迁。在这场变革中,头部房企以科技创新为支点,重新定义居住空间的价值内涵,构建起涵盖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价值体系。
“好房子”的应运而生
回溯人类历史的长河,人类的生活和居住模式伴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而演化,当历史的车轮驶入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如同给人类社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居住领域,人们对舒适度的要求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攀升。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6.7平方米跃升至2023年的41.76平方米,这一数据背后是住房短缺时代的终结。当物理空间焦虑逐渐消解,人们对居住品质的诉求开始具象化为对安全感的深度渴求、对生态环境的本能向往、对空间效率的极致追求,以及对智慧生活的场景想象。
伴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国住房政策经历了从解决"有无"问题到追求"优劣"标准的转变。"好房子"概念最早于2022年被官方提出,彼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其确立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及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标。
经过三年的发展与完善,今年3月3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规范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要求住宅项目建设应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目标,具体对项目的规模、布局、功能、性能和关键技术措施等五大要素予以规范。标志着这一概念已成为国家住房政策的主导方向,我国住宅建设领域正式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绿色安全夯实基础
从寻求生存庇护的需求出发,安全,是好房子的首要前提,关乎着每一个居住者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在中国建筑科技展上的“新建好房子”样板近期在北京落地首批项目,可以实现智慧四关、安防、异常报警等功能集成。
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为设计和生活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在实体展示区的玄关处,一块自主研发的智慧中枢大屏串联起全屋的安全系统。借助这块屏幕,业主可以连接到社区公共空间的天使之眼监控设备,该设备可以观测家中小孩、老人的活动场景,及时发现风险。
与此同时,与智能大屏相连的还有一系列传感器,如为减少燃气泄漏引发的风险,项目将智能传感技术与机械通风系统结合,一旦出现燃气泄漏会触发报警,系统将自主联动智能推窗器,实现自动开窗通风,并把报警信息及时推送给住户,提升安全保障。
同时科技也催生了更绿色的可能,使用装配式建筑和降低整体能耗;中国建筑科技展上的“新建好房子”样板落地项目使用了装配式建筑技术,环保方面采用了ENF级环保材料和全干法装配式装修,全过程监测装修污染,甲醛等污染物含量较国标降低70%以上,高性能外维护及保温材料、高性能系统窗和电动遮阳等设施也进一步降低了项目使用中的能耗。
智慧舒适打造优居
在安全绿色的基础框架下,居住的舒适度更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感受。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最直接的发生场域,住房家居形态受到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及价值观念的影响,个人与群体因这些影响形成符合自身生活需求的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并驱动着“家的设计”竞相迭代。
科技的进步在生活场景的体现也更为明显,智能家居的引入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控制家中的各种设备,提高了生活的舒适度和便利性。正如在中国建筑科技展上的“新建好房子”样板首批落地项目的智慧中枢大屏上,人们可以结合红外感应装置,自动调节风向,选择吹风和避风模式;同时控制系统还可以根据监测到的PM2.5等数据自动调节新风系统的运行。玄关空间的升级则折射出收纳美学的进化,项目在这一区域不仅安排了足量的收纳空间,更通过水电系统的引入构建一站式归家动线,让业主在玄关即可完成归家切换。
在“好房子”的概念中,厨房与卫生间这两个高频使用空间,正经历着颠覆性变革。在项目中,除配置天使吊篮、感应式龙头、垃圾粉碎器外,还对用水系统进行分区分类布置,一方面将生活用水和饮用水路分开,另一方面通过设置两个区域的直饮水系统,让业主的生活动线更加便捷。
结合装配式建筑技术,项目对卫生间厨房的渗漏痛点进行了集中迭代。通过工厂一体化成型技术和现场施工革新,保证烟道、卫生间反味、渗漏风险降低。如卫生间预制的一体化底盘,现场吊装成型,可以更好保证结构的稳定性,高水封阻隔反味和排水器具与排水管接口柔性密封圈的技术疏堵结合,有效防范反味问题。
从认知到观念,从习惯到需求,从行为模式到生活方式,观察有关“家的设计”种种迭代演化的细节,可以更直观、深刻地理解居住需求的流变与演进,“好房子”标准的提出,本质上是房地产行业从“规模至上”向“价值创造”转型的关键信号。这一标准不仅是对单个项目的评价体系,更是对房企开发理念、资源整合能力与长期竞争力的系统性重构。在这一过程中,房地产企业通过技术的迭代,将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居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