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中东局势持续动荡,局部战火此起彼伏。加沙战场血流成河,也门冲突断断续续,伊朗与以色列的对抗更频频升级。在这样一个充满敌意与破碎信任的背景下,哈马斯代表团在开罗突如其来地同意释放所有被扣押的以色列人员,以换取所谓5年的停火,看似向和平迈出了一大步,实际上却是被压制至绝境后的权宜之计。这场妥协既不是真正的和平,更不是持久的停火,而是哈马斯在生死边缘的自救,是一场以时间换空间的虚假交易。



哈马斯此举并非自愿。自2023年10月加沙战事全面爆发以来,以色列对加沙的军事打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强度阶段,城市化地区被夷为平地,人道主义危机急剧恶化。联合国多次发出警告,指加沙地带已有70%以上基础设施毁坏,数十万平民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医疗系统几近崩溃。哈马斯在军事、后勤、民心三方面都遭受重创,生存空间被极度压缩。更为关键的是,随着伊朗在本轮以色列-伊朗冲突中自身难保,哈马斯失去了最重要的后援,在孤立无援之下,不得不做出屈辱性的交换。

所谓“释放全部扣押人员”,对哈马斯来说本质上是清仓式自救。这一行为彻底撕破了过去他们一直标榜的“以人质换尊严”战略。曾几何时,哈马斯以交换战俘、释放政治犯为重要政治筹码,甚至在巴以谈判中多次借此赢得话语权。而今,一次性释放所有人员,无异于承认在本轮冲突中彻底失败,不再具备任何可以制衡以色列的实质性力量。这是绝望中的最后一搏,而绝非什么有远见、有担当的和平姿态。



然而,更荒谬的是所谓“换取5年停火”的提议。以2025年1月至今中东局势变化为参照,任何所谓的短期停火承诺都毫无意义。整个中东局势充满了易燃的火药味。在这样的动荡大环境中,所谓的5年停火,只是纸面承诺,缺乏任何强有力的国际监督和安全保障机制。只要局势稍有变化,这种脆弱的停火便会像玻璃一样粉碎。

以色列对此次哈马斯提议的冷淡反应,更加验证了这场交易的虚伪性。到目前为止,以色列政府并未正式作出接受回应,仅仅表示“继续谈判”,却加紧了对加沙地带南部的军事推进。事实上,以色列的战略意图早已昭然若揭,不仅要彻底剿灭哈马斯,更要在未来的加沙治理安排中彻底排除哈马斯的影响力。这也是为何哈马斯同时提出“以色列军队完全撤出加沙、确保人道援助畅通、成立管理委员会”的附加条件,却迟迟得不到以色列正面回应。因为以方根本无意给哈马斯留下一丝一毫的政治空间。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哈马斯的所谓妥协也是一次对国际舆论战的被动调整。随着加沙人道灾难画面不断冲击国际社会,西方国家内部,尤其是欧洲,要求以色列克制的声音日益高涨。美国政府在国内反战压力下,也不得不对以色列施加有限度的制约。哈马斯此时释放全部人质,试图将道义压力重新推回以色列,制造“我们已经让步,和平还遥遥无期”的舆论印象。但这样的表演显得无比拙劣,因为哈马斯自身的残酷打击平民纪录早已让其在国际舆论场失去道义制高点,今日的妥协,不过是用尽最后一点博弈筹码罢了。



可以预见,哈马斯即使侥幸通过此次交易赢得短暂生存空间,也不可能真正休养生息。以色列绝不会允许哈马斯有机会东山再起,而加沙地带在失去哈马斯有组织控制后,也极可能陷入长期无政府状态,引发更大规模的人道与安全灾难。即便达成所谓“5年停火”,也不过是表面上的宁静,背后埋藏着更深的绝望与仇恨,只要火星一点,即可引发新一轮更猛烈的冲突。

哈马斯的妥协,不是和平,而是败局;不是希望,而是又一轮残酷循环的前奏。在中东这片破碎的土地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无条件停火”,只有不断轮回的血与火。当妥协不基于公正,当停火不植根于改变结构性绝望,那么,无论协议写得多么动人,未来等待这片土地的,只会是更加剧烈、更加血腥的暴力轮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