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淘宝、拼多多等平台上,一种名为“次抛挑痘针”或“一次性粉刺针”的产品正在热销,商品详情页宣称“极细无痛”“专业去闭口脂肪粒”,销量轻松破万。然而,近日上游新闻记者调查发现,这类产品应纳入国家医疗器械监管范畴,却被众多网店包装为普通美容工具销售。这些热销的“粉刺针”“挑痘针”的生产方要么来源不明,要么为家居用品厂商或美容工具公司,不具备医疗器械生产资质。由于缺乏合规许可和电商平台审查,针尖之下,是广大消费者的健康风险。
网店售卖“粉刺针”,有厂商称未生产该产品
4月15日,上游新闻记者在淘宝平台以“粉刺针”为关键词检索,销量排名靠前的网店包括“妮丽雅旗舰店”“jeanmiss旗舰店”“suyand家居生活馆”“官方国货甄选”等,月销从6000+至5万+不等。商品名称均为“次抛粉刺针”“一次性挑痘针”,宣传语直指“美容院同款”“居家轻松祛痘”。
四款产品销售信息一览。
记者分别从上述网店购买4款产品后发现,这些产品均以“次抛挑痘针”或“次抛粉刺针”名义出售,其包装上标示的生产商分别为:天津华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义乌市小郎人家居用品有限公司和台州吉锋利美容工具有限公司。
据天津华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官网介绍,公司专注研发、生产和销售末梢采血耗材及附属器械产品10余年。上游新闻记者致电公司售后热线求证,客服明确回复记者“我们没有这款(次抛挑痘针)产品”,该客服强调:“我们产品名称是‘一次性使用末梢采血针’。我们注册证里没有这个(次抛挑痘针)名称的东西。消费者买到这种东西可以去举报、投诉或者是退货。我们也会积极配合市场监管部门查处。”
记者在调查发现,义乌小郎人家居用品有限公司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被义乌市监部门于2025年初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理由是“登记地址无法联系”。台州吉锋利美容工具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电话中承认生产“次抛粉刺针”产品,但强调“只是美容用品,不属于医疗器械”,因而无需持有医疗器械生产许可。
国家医疗监督局官网显示,“一次性使用末梢采血针”属于第二类医疗器械。官网截图
刺入皮肤产品属医疗器械?专家称包装显示不合规
那么,这些被称为“次抛挑痘针”或“次抛粉刺针”的产品,究竟是普通美容工具,还是应当纳入医疗器械监管范围?
4月13日,记者携带从网购平台购得的相关产品,走访了重庆市南岸区一家医疗器械门市。门市工作人员陈女士指出,这类产品的外观结构与‘一次性使用末梢采血针’高度相似,“一旦涉及刺破皮肤,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就必须按二类医疗器械管理。”
她强调,从记者提供的网购产品和外包装上看,既无“医疗器械注册证号”,也无“械字号”标识。“这就很危险了。针尖是否无菌无法保证,塑料包装的来源和材料也不清楚,不排除使用回收塑料二次加工。”
网购的“次抛挑痘针”(左)与“一次性使用末梢采血针”(右)包装对比。上游新闻记者 费墨 摄
这一判断得到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纬院区医学美容中心主治医生曾倩雯的认同。她表示:“这些带针尖、直接刺入皮肤的产品,本质上都属于医疗器械。从包装上看,它们既非医疗器械企业生产,也无任何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生产许可证号或批号,明显不合规。”
曾倩雯进一步指出,这类医疗器械如果在无消毒、无无菌条件下使用,网友居家操作风险极高。“有时患者自行处理一个小痘痘,最后因为感染引发严重后果,在临床中见过多例因自行挤痘导致面部感染甚至住院的情况。”
相关市监部门介入调查,已移送案件线索
目前,市场监管部门也已注意到类似问题。
今年4月1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维护广告市场秩序 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的通知》,明确将“医疗器械广告”作为重点整治内容,强调对网络平台涉及医疗器械虚假宣传的行为加大查处力度。
记者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看到,义乌小郎人家居用品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家具制造与日用品批发,无医疗器械经营或生产资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披露,该公司早在2025年1月就因地址无法联系,被义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记者拨打该公司的工商登记预留电话,谁知接电话的人称:“不知道这家公司,这是私人电话。”
对“麦欧丽次抛粉刺针”外包装上标识的生产方台州吉锋利美容工具有限公司,4月23日,台州市仙居县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核查后向记者回复:“该公司已被多位消费者举报。我们多次去厂家现场检查,现场未发现存在生产粉刺针的情况,也未发现生产粉刺针的相关设备和粉刺针产品。通过对现场工作人员的询问以及现场检查发现的情况,我局初步认定粉刺针不是该公司生产的。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方某某,名下还注册了多个公司,其中包括‘麦欧丽次抛粉刺针’包装上的委托方。因此,不排除旗下其他公司生产的可能性。”
记者从产品外包装看到,委托方系金华顶慧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地址在金华永康市。该公司工商登记信息显示,经营范围内没有医疗器械的生产资格。仙居县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已向金华永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函,案件线索已移送,由永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处理。”
律师说法:电商平台应加强管理责任
质量无保证的产品披上“极细无痛神器”的外衣、家居厂家摇身一变成了二类医疗器械厂商,这些产品在网上大行其道,暴露 的是电商平台审核机制与监管协同的缺位。
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46条规定,从事二类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的,应为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或具备经营资质的企业,并向所在地药监部门报备;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也必须履行主体责任,对入驻商家进行实名登记、证照审查与持续监管。《条例》进一步要求:平台如发现商家存在违规行为,应立即制止并报告药监部门;若情节严重,应停止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然而,记者调查的多家热销网店,无一具备医疗器械网络销售资质。
重庆执业律师聂炜昌指出:“这些网店既不具备销售医疗器械的资质,也未完成法定备案程序,明显违反《条例》的相关规定。平台作为提供交易通道的主体,有责任对商家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否则,不仅损害消费者知情权与健康权,平台也可能面临严厉的行政处罚。”
医生:长了痤疮这么办
痤疮(俗称“青春痘”)是常见皮肤问题,但若处理不当,不仅可能留下痘坑痘印,严重者甚至可能引发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曾倩雯指出,面部“危险三角区”即眼角至鼻翼再至上唇区域内的血管与颅内相通,若在此区域自行用不洁工具挤痘,有可能引发颅内感染,甚至威胁生命。
她强调,不建议患者在家使用器具自行处理痤疮,正确的处理方式由皮肤科医生根据痤疮的严重程度决定治疗方案。
曾倩雯医生根据痤疮严重程度给出如下建议:轻度痤疮:可通过外用药物治疗,如维A酸类药膏、抗生素类软膏等,效果良好。中重度痤疮:通常需联合治疗,包括外用+口服药物控制炎症。严重痤疮或反复发作型:可考虑激光、光动力疗法等医学手段进行干预。
“痤疮其实不是什么可怕的疾病,它是可以被有效控制的。”曾倩雯说,“问题在于很多家长或患者往往会忽视痤疮的危害,以为青春期长痘自己挤一挤就没事了,往往不及时就医。等到炎症加重形成痘坑后,才追悔莫及。而痘坑一旦形成,几乎无法完全修复。”
她呼吁网友正确看待青春痘问题:“痤疮并不是等着自己好,而是需要科学管理。早期医学干预,远比后期修复更重要。”
上游新闻记者 费墨 实习生 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