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NSX
《浮屿清辉——红杨西河古镇》 周前 摄
用镜头聚焦现实生活,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2025年4月中旬,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一行10人来到安徽芜湖湾沚区红杨西河古镇开展摄影公益创作活动。女摄影人走街串巷,深入到古镇的角角落落,用镜头记录新时代江南古镇的美好风貌和当地居民辛勤劳作的生动故事。
短短的几天时间,每位摄影人都收获满满。她们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关注点拍摄古镇的老建筑、非遗手工艺、自然风光和百姓日常生活。通过镜头,可以看到西河古镇六百年厚重的文化底蕴、淳朴民风和美丽自然风光。这些都是乡村振兴最真实的见证。
本次摄影公益创作活动重点拍摄西河古镇美丽风光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大家说,用摄影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女摄影人感到很荣幸!此次活动的牵线人是落户西河古镇十年的北京画家朱明德,他为乡亲们作画,为乡村振兴助力,乡亲们都称他为西河居民。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席吕静波特别感谢红杨镇人民政府的支持帮助,让女摄影人有机会走到江村田间,跟正在干活的农民们聊天、拍照,听他们讲自己的生活。大家也和当地百姓互留了微信,把拍好的照片发给他们,真正地把艺术反馈给乡亲们,努力做到为人民摄影,摄影为人民。
《西河之晨·时光留痕》 水庆华 摄
《青弋江之渡》 水庆华 摄
《古村肌理·空中解码》 水庆华 摄
《江边暮色》邬成洁 摄
《伞中鼓声》 水庆华 摄
《皖南暮色·西河剪影》 水庆华 摄
《青瓦叠时光》 水庆华 摄
《老街》西河古镇,相传有600多年悠久历史,古镇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吕静波 摄
《老房屋檐》西河古镇的建筑古韵气息浓厚。吕静波 摄
《昨天今天》古朴的建筑给西河古镇留下了岁月的印记。吕静波 摄
《瓦当上的乡愁》 水庆华 摄
《岁月静好》沈玲 摄
西河古镇,“守”艺人都纷纷来到这里开店,传承传统文化。单芳 摄
《古街印象》 张佳敏 摄
西河古镇除主街道外另有一条与之交错的十字街和七条小巷,镌刻了西河的历史印记。单芳 摄
《古镇小游客》 沈玲 摄
《西河余晖》 邬成洁 摄
西河古镇的夜晚,散布于小巷中精巧的彩灯将古镇装点得璀璨夺目。单芳 摄
傍晚,西河古镇上的咖啡馆,老板即将结束一天的营业。单芳 摄
《光影浣纱》阳光洒落西河渡口水面,洗衣的村民在光影中忙碌,粼粼波光相伴,绘就质朴日常。张双双 摄
王燕,西河社区党委书记,以担当与智慧引领古镇发展方向,在传统与现代间找寻平衡。张双双 摄
陈香,在西河古镇经营一家咖啡店,用醇香咖啡和温馨空间,为古镇带来时尚休闲氛围。张双双 摄
陶胜,在西河古镇经营一家馄饨店,用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馄饨,传递古镇的烟火味道。张双双 摄
江彦慧、张俊莹,红杨镇新农人,以青春之力耕耘田野,为古镇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张双双 摄
王瑛,风如意农庄孔雀养殖人,在特色养殖之路上探索前行,为古镇增添别样风景。张双双 摄
《老仙酒家之一》沈玲 摄
《老仙酒家之二》沈玲 摄
《老仙酒家之三》 沈玲 摄
《两元缝补——暖心志愿者服务点》沈玲 摄
《94岁的刘奶奶》沈玲 摄
《好吃》西河古镇每年的农历二月二,西河古镇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百家宴”。为了让更多游客参与到民俗活动中,“百家宴”时间为三天。图为游客感叹“看着就好吃”。吕静波 摄
《中医问诊》西河古镇97岁高龄的凤元才,自16岁开始学中医,他的中医疗法已成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吕静波 摄
《最美剃头匠》今年83岁的陶熔,是西河古镇最美剃头匠,2020年被评为芜湖好人。吕静波 摄
《幸福生活》西河古镇的女人生活幸福满满,今年55岁蒋小兰,每天下午都要和姐妹们一起到渡口广场跳健身操、打腰鼓。吕静波 摄
《第三代古琴传承人》 单芳 摄
《雕琢月圆时》 刘海山 摄
《渡口》 刘海山 摄
《待修缮的老房》 刘海山 摄
《古镇群辉》 周前 摄
《手艺人》 周前 摄
《直播中》 周前 摄
《小镇烟火气》 邬成洁 摄
《渡口暮色》邬成洁 摄
《河边洗衣女》张佳敏 摄
《旱桥上的游客》张佳敏 摄
《宁静河边》张佳敏 摄
《逼真的百家宴菜肴模型》 郝媛卓 摄
《西河小刀面》 郝媛卓 摄
《西河古镇老船长》 郝媛卓 摄
《西河古镇的女子腰鼓队》 郝媛卓 摄
西河渡口,一位村民挎着菜篮,等待乘船,勾勒出一幅恬淡的乡村画面。张双双 摄
《知足常乐》 沈玲 摄
《西河渡口》 沈玲 摄
《乘船》早晨西河对面的老百姓,乘坐免费渡船来西河古镇买菜回家。吕静波 摄
《采茶少年》水庆华 摄
《重温红色经典》芜湖市保定中心小学走进西河古镇“新四军第三支队在西河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吕静波 摄
《参观》芜湖好人、画家朱明德在西河古镇生活了十年。扎根西河,致力于推动西河古镇文化艺术发展、西河老街保护开发利用,积极宣传推介西河和群众生产生活,与西河居民结下了深厚情谊。吕静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