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刀郎武汉站演唱会演出现场。
今春,湖北演出市场相当火爆:3月底,刀郎在武汉连开两场演唱会,武汉体育中心周边酒店预订量环比激增550%;4月18日至20日,李宗盛在宜昌连开两场演唱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2万名歌迷。
2023年以来,全国演出市场持续升温,其中演唱会更是“独占鳌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销售票房达216亿元,其中演唱会票房高达179亿元。在供需失衡的态势下,“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成为新消费潮流。
作为高情绪价值的流量入口,演唱会不仅能够带动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系列消费,还能将单次观演转化为文旅复合式消费,堪称“流动的GDP”。
湖北省演出协会会长、省演出公司总经理游国梁介绍,2023年以来,湖北各地举办演唱会百余场,票房年收入超10亿元,较疫情前翻一番多;今年上半年,湖北预计将举办30多场演唱会。
演艺经济如何做大做强,进而为城市发展持续赋能?湖北还有诸多短板需补齐。
开心麻花喜剧《三生聊斋·三生沉浸版》
抢滩新赛道:湖北加速竞逐演艺市场
50多万人抢票、开票即售罄……3月14日,刀郎武汉站演唱会首次开票,便掀起疯狂地抢票大战。3月29日、30日,连续两天的刀郎演唱会,不仅为武汉带来音乐盛宴,也同步激发了文旅消费热潮。
携程网数据显示,刀郎演唱会期间,武汉体育中心所在的商圈酒店预订量环比前一周猛增550%。飞猪旅行数据显示,3月28日至30日,前往武汉的机票与火车票预订量环比上月同期增长约10%。游国梁介绍,刀郎演唱会“引客入鄂”约10万人,人均在武汉停留2.5天,文旅综合消费较平时增长3倍。
刀郎演唱会的火爆并非个例,2023年以来,演唱会在湖北各地全面开花:陈奕迅、梁咏琪、李宗盛、周华健等一众实力唱将,接连在武汉光谷国际网球中心激情献唱;2024年宜昌举办了12场演唱会、音乐节活动,场均吸引观众超8000人,单场最高突破3万人,其中外地观众占比65%,张韶涵、杨千嬅、王力宏、王心凌等明星大咖齐聚宜昌,为当地歌迷带来视听盛宴;《梦响中国・音乐盛典》在襄阳盛大开唱,点燃城市激情;《金文峰之夜》《中荆之夜》明星演唱会在荆门相继举办,孙楠、邰正宵、张信哲、海来阿木、王琪等实力唱将倾情献唱;黄冈也迎来了王心凌、张信哲、邰正宵等明星,为当地歌迷送上惊喜……
企业更是敏锐捕捉到演唱会的带动效应,进军演艺市场。如洋河股份与湖北省演艺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出“知音湖北·遇见洋河”系列演唱会,已在黄冈、十堰、仙桃三地举办;稻花香主办活力之光·稻花香群星演唱会,相继唱响襄阳、十堰、武汉等地;武商集团为庆祝65周年独家冠名演唱会,更是在商文旅体融合中蹚出一条新路。
“企业通过演唱会实现品牌宣传与产品销售双丰收。”游国梁介绍,以洋河股份为例,三场演唱会的投入产出比能达到1:10,即投入1元钱,能够带来10元的产品销售收入。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2023年发布数据显示,演唱会的门票消费对当地消费拉动比达1:4.8,即门票花费1元,带动周边消费4.8元。“从近两年情况来看,演唱会带动文旅产业发展的杠杆效应凸显。”业内资深人士介绍,以顶流歌手周杰伦的演唱会为例,一场演唱会大概能带来6亿至10亿元的消费。据测算,去年宜昌12场明星演唱会共拉动消费50亿元。携程数据显示,李宗盛演唱会宜昌站的搜索热度环比上涨超过6倍,带动宜昌搜索热度上涨48%。
一场演唱会缘何产生如此大的带动作用?从供应端来看,疫情3年的市场冰冻期,大量演唱会和音乐节等被迫延期和取消,2023年开始涌现大量“还债式”商演;从需求端来看,年轻人对演唱会的需求日益旺盛,观看演唱会既是一种去“班味”的方式,又能在与歌手的互动中获得情绪满足。但当下演艺市场供需不平衡,需求远远大于供给,这使得跨城观演成为新潮流,催生了全新的消费场景。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何志武教授认为,娱乐“软刚需”的生活观和消费观深入青年群体,他们将休闲娱乐视为生活必需品,文化娱乐消费在年轻人的消费结构中由“软”变“硬”,年轻人提高休闲娱乐消费的频率与支出就越来越平常。
瞄准这一新蓝海,全国多个城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动演艺产业发展。作为中部大省,湖北也积极布局演艺产业。
早在2019年,湖北便组建了演艺业产业发展联盟,整合文化场所资源,建立横向省内外、纵向省市州联动的信息交流平台。2020年,武汉体育中心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子公司——武汉车谷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瞄准演唱会等演艺市场。去年8月,武汉市着眼打造“演艺之都”,出台了《武汉市促进演出市场繁荣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
与之相对应,湖北演出市场持续升温:在流行音乐层面,自2024年以来,武汉市几乎每个周末均有一场大型演唱会;在京剧、楚剧、话剧、歌舞剧等传统剧目演出方面,武汉的三大综合剧院的营收远高于2019年。游国梁介绍,去年,湖北剧院、琴台大剧院、武汉剧院营收共计近1亿元,较疫情前都稳步增长。
“湖北竞逐演艺市场优势明显”,武汉车谷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礁认为,在经济发展层面,湖北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2024年经济规模入列“6万亿俱乐部”;从地理位置考量,湖北是“九省通衢”,外地游客跨城追星便利;就青年群体数量来看,武汉的大学生数量位于全国前列,而这一群体正是当下演出市场的核心消费力量。
4月23日,历史题材黄梅戏《女国医》在武汉剧场演出。
成长的烦恼:本土艺人与演出场馆短板制约发展
尽管势头迅猛,但湖北演艺市场仍面临诸多挑战。产业链发育不成熟不完善问题尤为突出。
演出市场产业链涵盖上游的艺人表演、舞台效果等内容制作环节,中游的票务、场馆、广告赞助等环节,以及下游的消费市场。然而,当前湖北的演出市场产业链并不强,在内容制作、人才培养、演出场地、演艺产品开发等方面均存在短板。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莫晸博士介绍,以演唱会为例,在产业链前端,湖北缺乏本土艺人资源,在内容制作方面缺乏话语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湖南省,该省以天娱传媒为核心,构建了完备的艺人培养体系,旗下艺人资源丰富。
“湖北并非完全没有演出人才,关键在于留不住人才。” 莫晸表示,武汉拥有武汉音乐学院、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众多艺术人才培养高校,但人才毕业后大量外流,根本原因在于,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相比,武汉的演出市场不够发达,且缺乏相应的人才补贴政策。
业内资深人士认为,对于一座城市而言,若能培育本土的艺人团队,在内容制作上便能掌握更多话语权,尤其是当下同质化竞争加剧,能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内容,对粉丝群体的吸引力将大幅度提升。
中游演出场馆层面,尽管武汉拥有武汉体育中心、光谷国际网球中心等场馆,但硬件设施仍存在不足。
据了解,武汉市承接演唱会的场馆均是2020年前为承办体育赛事而建造的,这些场馆内场票数少、遮挡票数多,导致有效票不足,在全国统一票价的情况下,其票房收入不具优势,影响了演唱会的经济效益与市场吸引力。
针对这一问题,武汉已有场馆着手进行改造。陈海礁称,目前,武汉体育中心体育馆正在进行场馆改造,将座位数从1.2万座增加至1.5万座,并增设内场疏散通道,内场座位数可从1200座提升至3000多座。改造后,将有效提升场馆的观演体验与票房潜力。
与此同时,在武汉举办一场演唱会的成本相对较高。陈海礁称,演唱会成本包括艺人秀费、舞美等制作成本,安保、宣传、酒店住宿等成本以及票务成本三部分,相较于其他城市,武汉演唱会的安保成本偏高,例如,刀郎武汉演唱会安保成本达到130多万元,约超过一般演唱会安保成本的30%。陈海礁解释,主要是因为武汉举办演唱会时场馆封控区域较大,这一定程度压缩了演唱会的利润空间。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同样是制约湖北演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前,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有力的政策,吸引演出落地。如四川省今年推出激励政策明确: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引进在川举办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的主办单位,省级财政根据累计售票总人数、售票收入及经济贡献,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
再比如上海为支持大型营业性演出,去年推出新政提出,主办单位引进国际知名或者国内一流的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累计售票总人数不低于3万人次,予以最高200万元支持。对累计售票总人数超过5万人次,且境外观众比例超过10%,予以300万元一次性奖励。
反观湖北,在省级层面,去年湖北省推出“引客入鄂”奖励政策,其中提出单场面向市场公开售票数、购票入场人数均达5000人(含)以上,招徕外省观众比例达到50%以上的大型演唱会、音乐节,对演出经营单位给予单场最高50万元奖励,相比上海、四川等发布的政策来看,补贴力度不够。且适用时间仅为2024年。
武汉市级层面,除武汉东湖高新区出台的《关于推进文化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对在东湖高新区辖区内举办的、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力、展示光谷形象的音乐节、艺术节、体育赛事等国际性或国家级文体活动,单个项目最高补贴500万元外,全市虽有宏观上鼓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但缺乏具体的奖励资金政策。
此外,相较于其他城市,武汉市5000人以上演唱会的审批时间较长。一场活动需要文化部门、公安机关等主体审批,在同等条件下,较长的审批周期使得武汉在吸引演唱会落地方面缺乏竞争优势,容易错失优质资源。
何志武教授称,演出经济是一种典型的“人气经济”,若想促进演出经济的良性发展,必须通过营造良好的软硬件服务条件来挖掘“人气经济”的供给侧潜力。
2024年,周深在沌口体育中心体育馆开唱。
破局之路:加快完善演艺经济生态圈
“演艺经济若要持续保持热度,短期靠流量,长期发展则需要依赖良好的生态。”莫晸指出,湖北需要从政策端、产业链、市场端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
在政策层面,需打出“组合拳”:一方面要通过政策红利吸引更多演唱会、音乐节来鄂举办,并打造更多精品剧目,吸引更多消费者。同时,要奖励组织高质量演艺活动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主办企业。另一方面,要出台演艺影视总部研发、培训等产出生态营造养育集聚单位的整体政策措施,打造有影响力的演出经纪公司,聚焦演出专业人才和经纪人才,掌握演出经济的话语权。
针对审批时间较长的问题,武汉华耀广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胡昕认为,湖北可借鉴广州经验,优化审批流程。广州市2023年推出“文旅体一证通”,聚焦破解文旅体行政审批体制机制障碍,为审批流程“瘦身”。其中“穗园通”将文化产业园区内文体领域41项审批事项融合为一个准入项目,相关审批部门实行前置服务;“穗演通”则是对观众人数超1000人以上的演艺场馆,超5000人以上的体育场馆营业性演出申请,简化申报材料,一次提交申请。
产业链聚焦“补链强链”。在上游,依托武汉艺术院校资源,打造“院校+经纪公司+孵化基地”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游推进场馆升级改造,下游开发“演艺+”衍生消费。
莫晸提出,湖北要明确商旅文体展发展模式,优化消费环境。围绕大型演唱会等活动,可以推出关联性强、黏性高的系列消费促进活动。比如,海口在周杰伦演唱会期间,CDF海口国际免税城延长营业时间至夜间2点,并提供10多台免费接驳车,让观众无缝衔接至免税城消费。不少商家借着演唱会热度推出优惠活动,既拉动消费,也让跨城观演群众有更好的体验感。
“在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当下,需要将活动与城市深度捆绑,打造城市名片。”游国梁认为,一方面,需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目IP、演艺人员IP;另一方面,需要挖掘城市特色,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消费选择。如可以基于武汉文旅、地方历史、文化传承打造“小美特精”的演出,来增强演出的根植性,可以效仿厦门,打造常驻电影节、音乐节等,在蔡甸、新洲等地融入电影、音乐、露营等潮流元素。
何志武指出,一座城市的演出市场能否持续繁荣,有赖于内外两方面资源供给。外部演出资源的引进,需要地方政府与企业通力合作;内部演出资源的培育和挖掘,需要政府提供宽松的创作环境和扶持政策,推进本土创作水平的提升,让源源不断的作品供给撑起演出市场的繁荣。
在区域协同方面,针对当下演艺市场下沉二、三线城市的趋势,莫晸建议,湖北省既做强“武汉极核”,同时要激活“多极支撑”。
非省会城市如宜昌、襄阳等要夯实本地剧场演出基础,孕育文化消费市场,同时积极引入外来演出,通过场馆改造,提升硬件设施,提高演出场所的承载量。充分挖掘当地的文旅资源,打造出个性化的文旅产品,比如乡村游、文化游等,此外,当地部门要加强与艺人的长期互动链接,做好售后工作,将艺人的影响力转化为城市的宣传力,实现演艺产业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编辑丨胡馨月
编审丨刘定文
新浪微博|@支点财经
地址|湖北·武汉·楚天传媒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