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玉良

2025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发生恐怖枪击事件,造成26人死亡,印度总理莫迪紧急回国处理,在未出示证据的情况下直接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宣布暂停执行《印度河水资源条约》、关闭陆路口岸、驱逐外交人员等九项制裁措施。巴基斯坦则不承认恐怖袭击是他们干的,对等反制。随着矛盾的激化,印巴数日内发生两起小规模交火,大战一触即发。



如果印巴矛盾升级为全面战争,将是世界上两个“核国家”的战争,非同小可,对世界和平的破坏力恐超过俄乌战争和巴以冲突。目前印巴关系正朝失控方向发展,从交火到断水,从贸易封锁到外交驱逐,这场因恐袭引发的争端迅速升级为一场复合型危机。尤其是印度以“反恐”之名对巴基斯坦实施的“水资源战争”,不仅暴露了南亚地缘政治的脆弱性,更将“国家恐怖主义”的争议推至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

印度对巴基斯坦“断水”,其核心逻辑是通过“集体惩罚”迫使巴方屈从于印度的反恐叙事。印度采取的手段对巴基斯坦而言是“致命一击”,切断占巴农业用水70%的水源,本质上是以数千万平民的生存权为筹码实施胁迫。如果长期实施,恐怕会迫使巴基斯坦绝地反击,有发生核战的危险。正如俄罗斯“没有了俄罗斯,要这个世界干什么”的逻辑一样,巴基斯坦也会“绝地求生”。我是坚决反对将水资源武器化的,如果这也可以的话,那我们为收回藏南,是不是也可以对印度“断水”呢?以制造人道主义灾难达成政治目的,本身也是一种“恐怖主义”,与恐怖组织以平民为袭击目标的策略没有什么区别。



更严重的是,印度上游水坝具有蓄洪调控功能,若在雨季突然放水,可能引发下游洪灾,形成“水利武器”的双重打击。三国时期名将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就是利用雨季动用“水利武器”对曹军发起攻击,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莫迪会不会动用这一招?非常有可能。即便不用这一招,对巴基斯坦长期“断水”,也会耗死巴基斯坦,无论是旱灾还是洪灾,都会造成重大人道主义灾难。这种以环境资源为武器的行为,突破了传统战争伦理的边界。巴基斯坦学者尖锐指出,当印度以“反恐”之名剥夺他国基本生存权时,其行为本身已构成“国家恐怖主义”。

我是坚决反对恐怖主义的,因为恐怖主义是无差别伤害,比战争还可恶。两个人打架,或两个国家发生战争,还能讲出个是非曲直,恐怖袭击伤害无辜,没有任何道理可言。所以,反恐应成为普世价值,达成国际共识。为什么美国发生“9·11事件”时,各国一边倒站在了美国一边,就是这个道理。印度一方面谴责跨境恐怖主义,另一方面却以“断水”制造系统性人道灾难;一方面要求巴方配合反恐,另一方面拒绝提供恐袭证据并中断对话机制。这种双重标准消解了反恐道义的正当性。国际社会应该重新界定“恐怖主义”的内涵,将环境破坏、水资源封锁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纳入反恐框架; 推动国际法院审理《印度河条约》争议,建立跨境资源冲突的司法解决机制。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和谈才是王道。借助上海合作组织、南盟等区域机制,建立印巴危机管控常设对话渠道,不失为解决印巴冲突的一种良策。



当印度的水闸成为克什米尔平民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反恐叙事沦为强权政治的遮羞布时,人类文明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真正的反恐不应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应是对生命权、发展权等基本人权的共同捍卫。印巴危机警醒世界:任何以“反恐”为名的集体惩罚,若突破人道底线,终将沦为另一种形式的恐怖主义。大家都搞恐怖主义以暴制暴,这是人类的悲哀。唯有将水资源、粮食安全等生存议题置于地缘博弈之上,才能避免人类滑向悲剧的深渊。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希望战争不要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拥抱世界,携手科技发展造福人类,才是我们的共同追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