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俄罗斯莫斯科州巴拉希哈市街头发生一起爆炸案,俄军总参谋部作战总局副局长莫斯卡利克中将当场身亡。爆炸装置被放置在一辆停放的汽车内,内含超过300克TNT当量的炸药,精准炸死路过的莫斯卡利克。这不是莫斯科第一次发生针对俄军高层的暗杀事件——去年12月,俄军辐射防护部队司令基里洛夫中将在莫斯科街头被遥控炸弹炸死,乌克兰国家安全局事后公开承认策划了那次行动。如今旧案未结,新案又起,俄罗斯直接将矛头指向乌克兰,而乌克兰政府至今保持沉默。
俄罗斯的指控并非空穴来风。首先,俄乌冲突已持续三年多,双方在战场上胶着不下,乌克兰对俄军高层的“斩首行动”早有先例。去年基里洛夫遇刺后,乌克兰明确表示“以牙还牙”,理由是俄军使用化学武器攻击乌军。其次,两起爆炸案手法高度相似:都是远程操控的300克TNT当量炸弹,目标均为俄军高级将领,且爆炸地点都选在莫斯科市区的公共场所。更关键的是,莫斯卡利克的身份特殊——作为俄军总参谋部作战总局的核心人物,他参与过多次俄乌前线指挥,甚至曾代表俄罗斯参加“诺曼底模式”会谈,是乌克兰的眼中钉。
但这一系列暗杀事件暴露的问题远不止凶手身份。莫斯科作为俄罗斯的政治中心,安保系统却如同筛子。从基里洛夫到莫斯卡利克,俄军将领的行程被精准掌握,爆炸装置被堂而皇之地放置在人流密集区。去年基里洛夫遇刺时,凶手甚至能通过共享汽车的摄像头实时监控目标行动;而这次莫斯卡利克被炸的地点,距离俄罗斯国防部仅20公里,安保漏洞令人咋舌。俄罗斯媒体质问:“如果连中将都能在首都街头被暗杀,普通民众的安全谁来保障?”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些暗杀事件似乎在刻意破坏俄乌和谈的可能性。尽管俄乌双方近期都释放出谈判信号,法国总统马克龙和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在斡旋,但爆炸案发生后,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信任彻底崩塌。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直言:“基辅政权的恐怖主义行为证明,他们根本无意停火。”而特朗普的回应只有10个字:“是一件大事,我会关注的。”这句话背后藏着玄机——特朗普一直试图促成俄乌协议,甚至提出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控制,但泽连斯基坚决反对。如今俄军高层被杀,普京对谈判的抵触情绪必然加剧,特朗普的“和平计划”可能胎死腹中。
不过,乌克兰是否真的是凶手,仍有疑点。首先,乌克兰政府尚未承认此次行动,而去年基里洛夫遇刺时,乌方是主动认领的。其次,俄罗斯内部也存在权力斗争的传闻——莫斯卡利克作为军方强硬派,曾公开批评俄国防部的指挥策略,不排除有势力借刀杀人。此外,莫斯科近期发生的多起恐怖袭击(如3月音乐厅枪击案)显示,极端组织“伊斯兰国”也在活跃,不排除第三方势力搅局的可能。
但无论凶手是谁,这起事件都将深刻影响俄乌局势。对俄罗斯而言,安保系统的漏洞必须修补,否则高层人人自危;对乌克兰来说,若被证实策划暗杀,将彻底失去国际社会的同情;而对特朗普来说,他的“关注”可能只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毕竟他刚承认竞选时“一周结束战争”的承诺是“玩笑”,如今又急于展示外交成果。
这场爆炸案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俄乌冲突的复杂性:战场上的厮杀、谍报战的暗涌、大国博弈的角力,以及和平曙光背后的重重阴霾。当莫斯卡利克的尸体被抬走时,莫斯科街头的民众或许在想:这样的日子,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