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尔的硝烟还未散尽,印度与巴基斯坦这对宿敌已从枪炮对峙,迅速蔓延到了经济、外交。
在克什米尔地区遭遇严重恐怖袭击后,印巴双方展开了多轮交火,紧接着,两国关系极速降温。两国关闭陆地边界,彻底封锁双边通道。印巴切断贸易往来,经济合作归零。印度驱逐巴基斯坦安全人员,外交关系跌至冰点。
巴基斯坦公民在边境口岸准备离开印度
然而,真正让外界震惊的,不是这些惯常操作,而是印度祭出的终极大招——暂停河水共享协议。印度官员表示,他们正在努力确保“一滴水”都不会流向巴基斯坦。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也不甘示弱,宣布暂停执行《印度河河水条约》,摆出鱼死网破的态势。
巴基斯坦对印度河的依赖有多深?
对于巴基斯坦而言,印度的断水威胁堪比核打击。
目前巴基斯坦全国约80%的农业灌溉都依赖印度河,人口集中区域饮用水超过70%来自该流域。同时,印度河还支撑着巴基斯坦的水力发电、工业用水,是巴基斯坦经济社会的血液。
一旦上游被截流、削减,巴基斯坦将面临着大规模农业减产和粮食危机。城镇缺水,饮用水不足,能源供应短缺……巴基斯坦必然会陷入社会动荡加剧,经济全面崩溃的处境。
细想一下,超过2亿人口的巴基斯坦,一旦因断水、战争爆发难民潮,势必将冲击中亚、西亚,乃至欧洲。
印度亮出“生死牌”,释放三重信号
《印度河河水条约》是南亚脆弱和平的最后屏障。
1960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在世界银行的斡旋下签署了这份条约,被视为印巴关系的“安全阀”。
条约规定:印度掌控印度河上游,但需保障巴基斯坦下游的用水权。
后来,即使在多次印巴冲突与战争中,这份协议依旧得以维持,成为两国之间为数不多的红线。
如今,印度首次公开威胁撕毁这份协议,并付诸实际行动,意味着印度已正式将“水资源”武器化,并释放了三重信号:
战略强硬升级——不再满足于军事冲突层面的威慑,而是要从根本上掐住巴基斯坦的生存咽喉。
民族主义姿态——迎合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展现莫迪政府“不惧冲突、敢于反击”的铁腕形象。
逼迫谈判筹码——通过水资源施压,迫使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安全问题上做出妥协,让“水”成为谈判桌上的砝码。
尽管《印度河河水条约》受国际法保障,但联合国面对印巴这类主权冲突,往往只能“口头谴责”。
印巴是否会走向全面战争?
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为何总会因为一些冲突一发不可收拾?
因为他们虽然是近邻,但两国之间根本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缓冲机制与信任基础。
宗教、民族、历史、地缘……克什米尔集所有冲突因素于一体。印度视其为不可分割的领土,巴基斯坦则视为民族正义的象征。
因此每一次恐怖袭击、交火事件,都会像火星落入干柴,迅速引爆双方情绪。
印度的这次“断水”事件,标志着印巴冲突已进入全维度博弈阶段。除了军事、经济、外交、资源,最令人担忧的还是,印巴并非普通敌对国家,它们都是核国家,两国手中都有致命杀器!
理论上来说,核武器是防止战争升级的最后保险。但南亚的核对峙,却存在着巨大风险。既然双方都存在“战术核武”的部署计划,那么一旦局部核打击发生,全面核战争将无可避免。
面对印度的“断水”威胁,巴基斯坦的反制手段其实很有限。除了外交抗议和军事威胁,巴基斯坦此时必须加快与中国、土耳其等国的战略合作,寻求外援缓解经济与资源压力。
现实就摆在这,巴基斯坦的国力、军力、经济都难以与印度抗衡,长期“水战”无异于慢性死亡。
这也是为何,巴方高层屡次释放强硬信号,警告若断水成真,不排除采取极端反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