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在东京和华盛顿的关税谈判现场,日本经济大臣赤泽亮把美国特朗普政府提出的长达 27 页的 “美国优先” 要求清单轻轻推了回去。

美国不仅要把日本汽车关税提高 25%,还要求半导体供应链全面 “去中国化”,甚至让日本全额承担驻日美军的费用。

谈判刚开始 10 分钟,美方代表傲慢的态度就让日方团队全体起身离开,只剩下翻译官尴尬地在那里比划手势。

这不是简单的贸易摩擦,而是中小国家对美元霸权打响的第一枪......



谈判破裂的核心矛盾

2025 年这场美日关税谈判里,美国特朗普政府提出了 27 项完全偏向自身利益的要求,每项都狠狠戳中日本经济的要害。

在汽车关税方面,美国威胁要加征 25% 的关税。

这意味着日本车企每年会损失 240 亿美元,还会直接影响 550 万个就业岗位。



丰田、本田这些大企业面临两难选择。

要是把生产线搬到美国,日本国内产业就会空心化;不搬的话,又可能失去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在半导体领域,美国要求日本企业停止向中国出口高端芯片设备。

还有驻日美军费用,美国要求日本全额承担,这相当于日本年度国防预算的三分之一,直接对日本的国家安全战略构成了威胁。



更让日本气愤的是,美国在谈判中完全是勒索式态度,用最后通牒的方式威胁日本,甚至在现场播放日本车企裁员的来施压。

这种做法彻底激怒了日本首相石破茂,他在记者会上少见地强硬表态:“如果什么都放弃,就没法保障国家利益,日本不是美国的一个州!”



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日本采取了表面示弱、实际强硬的策略。

日本经济大臣赤泽亮在谈判中拿出数据反击,比如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量暴增 300%,这直接戳中了美国农业州的利益。

让美国爱荷华州的农场主们纷纷打电话给国会抗议。



首相石破茂也以汽车产业年损失 240 亿美元、农业岗位减少 12 万为例,拒绝让步。

还暗示如果美国坚持这么做,日本可能会转向中国市场采购液化天然气,影响美国的能源出口。

日本这种策略让美国陷入了两难境地:继续施压的话,可能会让日本完全转向亚洲阵营;如果妥协,又会动摇自己 “美国优先” 的全球战略。



日本的多维反制

2025 年 4 月,日本在金融领域采取了一个大动作,一周内就抛售了 500 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这是近十年来的最高单周抛售量。

这么做的直接结果是,美国 10 年期国债的收益率迅速涨到了 4.8%。

美国国债价格大跌,引发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恐慌,道琼斯指数一周内下跌了 5%,新兴市场的股市总共蒸发了 2 万亿美元的市值。



日本手里本来握着 1.1 万亿美元的美债,占其外汇储备的 45%,如果继续大规模抛售,可能会带动其他国家一起减少美元资产,动摇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

美国财长赶紧给日本经济大臣赤泽亮打电话,警告说这样做会损害美日同盟关系。

但日本方面回应得很直接:“我们这么做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利益。”



在外交策略上,日本明显加快了脱离美国、转向亚洲的步伐。

2024 年 5 月,中日韩三国领导人第九次会议推动重启了自贸区谈判,释放出积极合作的信号,三国之间的年贸易额已经超过 4000 亿美元,占到亚洲总贸易量的 38%。



为了加强和中国的经济联系,日本积极推动福岛海鲜对华出口解禁。

虽然中国还没有全面恢复进口,但日本通过技术合作,和中国协商检验检疫标准,为未来打开市场做准备。



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中日首次实现了关税减让。

这让丰田、索尼等日本企业把原本在美国的生产线搬到中国,就连韩国的三星也在考虑把芯片封装厂迁到中国西安,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就这样慢慢被削弱了。



在科技领域,日本开始挑战美国的科技霸权。

2024 年 12 月,日本政府以垄断为由,对谷歌开出了 1.2 亿美元的罚单,要求谷歌停止在手机上强制预装自家软件的行为,这明显是在警告美国的科技巨头。



日本的汽车企业也面临艰难选择。

如果听从美国的要求,限制和中国的合作,就会失去年销量 600 万辆的中国市场;如果继续和中国合作,就能抓住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

本田已经宣布,会在中国投资 50 亿美元建设电池工厂,这种既对抗又合作的策略,让日本在科技产业链上尽量保持自主选择权。



中国的关键作用

中国在这场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技术突破和市场吸引力,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游戏规则。

在半导体领域,中国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



2025 年,中芯国际已经能大规模生产 7 纳米制程的芯片,产能排到了全球第三。

华为的 Mate60 手机用上了国产的麒麟 9100 芯片,重新回到市场。

这让美国原本想通过封锁芯片技术孤立中国的计划彻底失败。



而且中国自己生产的半导体比例从 2020 年的 15% 提高到了 45%,以前很多依赖日本和其他国家的芯片,现在自己能造了,日本在半导体供应链里的重要性也就跟着降低了。

中国的超大市场更是吸引着全球产业链向这里聚集。



特斯拉在上海的储能工厂投产,大众汽车和小鹏合作建设充电网络。

这些都说明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调整布局,不再完全依赖美国市场。



在 RCEP 的框架下,中国和日本首次降低了部分商品的关税,日本企业一看有利可图,2024 年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增长了 27%,创下历史新高。

很多日本企业把生产线或者合作项目转移到中国,就是想抓住中国市场的机遇。

中国用自己的庞大市场和开放政策,正在重新塑造全球贸易的规则,让更多企业愿意跟着中国的节奏走。



全球经济格局演变

现在的全球经济格局正从过去 “少数国家主导、多数国家跟随” 的模式,慢慢变成多个力量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在地区合作方面,亚洲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中国、日本、韩国重启了自贸区谈判,三国打算在 2026 年前让 90% 的商品实现零关税,也就是互相之间买卖这些商品不收税。

这样就能形成一个更大的 “亚洲经济圈”,大家一起发展经济。



另外,金砖国家从原来的 5 个扩大到 15 个,新成立的开发银行开始用成员国自己的货币发行债券,不再完全依赖美元或欧元。



整体来看,东方国家在新能源、半导体等关键产业上发展迅速,西方国家的优势在减弱。

这种 “东升西降” 的趋势正在重新塑造全球的产业布局。



结语

日本在这次美日谈判中采取的策略,给其他中小国家提供了一个参考:在大国之间的博弈中,既不轻易让步,也不正面冲突,而是通过抛售美债等金融手段、加强与亚洲国家合作的外交调整,多管齐下地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

不过,这种策略能起到多大效果,一方面要看中美竞争最终的走向,另一方面更取决于日本自己能不能坚持既定的策略,不因为外部压力而轻易动摇。



信息来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