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口碑的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再次将张家界景区推上热搜,让笔者想到了如何以民间交流提升中韩彼此认知,进而夯实好感度的话题。近年,中韩关系遇冷,特别是两国的民意认知走低,好感度有所下降引发了很多担忧。笔者近年来先后五次赴韩学术访问,从首尔到地方也都感受到了上述变化。
众所周知,中韩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经贸相济,历史上同为儒家文化圈的国家。自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不仅实现了经贸规模、人文往来的不断突破,政治互信和民意认知也稳步提升。根据统计,2024年韩国旅客访华人数突破840万,创下历史新高。
然而,近年来,随着韩国对华贸易赤字增加,双方产业由互补向竞争演进,民间围绕文化符号的争执扩大,特别是由于尹锡悦执政以来,在推行价值观外交、唯美外交及改善韩日关系的同时,频频发表矮化中韩关系的言论。加上一些韩媒动辄对中国事务的负面渲染,韩国社会对华认知趋冷,不仅部分年轻人为主的对华民意变得严峻,韩国的一些知华派也感受到寒意不得不刻意躲避。这直接导致近年韩国读懂中国的声音越来越弱,公开主张对华友好的人越来越少。
上述背景下,去年以来张家界成为韩国“银发游”和“家庭旅”的首选地,张家界接待的韩国游客数跃升为中国第一,乃至此次张家界向韩国影视界发出新的邀约,本质上都折射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道理。眼下中韩民间往来热度不减,旅游交流需求不断上升,渴望来华旅游的韩国年轻人增多等,都为弥合彼此认知分歧,提升好感度创造了新的契机,也传递了韩国政局将出现新变化,两国理应深化旅游、人文等民间交流,以开放、包容、互鉴营造有利于中韩关系行稳致远的新信号。笔者近年多次赴韩进行学术交流,与韩方民间团体、社会智库、各类大学等人士接触,他们普遍期待两国深化合作,尤其强调应为年轻人交流创造条件。这些例子都说明,要改善中韩民众之间的好感,不能只盯着问题不放。双方需要理性看待彼此,找到共同利益,才能真正化解矛盾。
如何在复杂国际变化中确立中韩交流与合作的最佳定位,找到弥合民意温度差的那把金钥匙?扩大旅游等民间交流无疑是提升并筑牢民间好感度的压舱石。
一是,借鉴张家界招揽韩国游客模式,打造更多中韩地方往来特色符号。近年来,张家界成为吸引韩国游客的热门景区,每4名入境中国的韩国游客中就有1名是奔着张家界来的。“人生必到一次张家界”的广告词也在韩国不胫而走,张家界日益成为中国对韩文旅合作和民间交往的风向标。
二是,继续推动增强旅游便利化,吸引更多青年人通过旅游了解对方。随着去年11月中国对韩实施旅游免签,韩国也对中国团体游出台了新政策,中韩互为热门旅游目的地趋势强劲。在新一轮韩国游客来华热中,年轻人的比重明显提高,凸显韩国青年利用旅游体验中国和进行文化探索的意愿上升。对此,文旅界要推出更多的好举措,为中韩青年人将新鲜的旅游感受转化为友好认知、提升为看得见的好感度铺路搭桥。
三是,中韩官产学研等各界携手努力,为提升彼此好感度释放更多利好。中韩友好的未来在年轻人,友好的基础则在民间。利用中韩关系有序好转,韩国社会对华认知基础犹在,民间交流潜力巨大等优势,两国政府及有识之士正在合力营造包括旅游、教育、文化、人才等在内的交流氛围,今后随着双方客观友善的舆论增加,各界释放更多因势利导的政策利好,中韩好感度不断提升的春天一定会来临。(作者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