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面对食物,他的吃相细节都在无声诉说着最本真的、无法伪装的状态;
在心理学中,食欲从来不是单一的生理需求,它是潜意识在现实世界中的表现,看清一个人,吃相比刻意修饰的面相更准确。
口欲期与进食心理
很早以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发展阶段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口欲期”,指的是:
0-18个月大的婴儿,通过口腔活动,如吸吮、咀嚼、吞咽、咬等,来获得满足。
在口欲期,婴儿的快感中心集中在口腔部位,通过口腔活动来探索世界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他会把眼睛看到的东西都放在嘴里尝一尝,嚼一嚼,以此与外界建立联系,对本体自我发展出乐观的看法,也是婴儿开始独立与创造的开端。
成年后的进食行为是婴儿时期的延续变形,如果在口欲期的需求被过度压抑;
家长过早断奶,禁止孩子吃手的尝试,会阻碍认知发展的自然过程,可能导致“口欲期固着”,具体表现为:
个体在口欲期的心理能量未能顺利转移到下一个发展阶段,而是留在口欲期,导致心理发展的停滞。
在人格特征上呈现过度依赖、被动和在人际关系中执着寻求口头安慰;
在行为上咬指甲、吸烟和酗酒等喜欢口腔刺激;
在压力大或心情不好时,会有通过进食高热量或重口味食物来填补心理需求的情绪性进食。
餐桌上的依恋模式
将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依恋理论中的三种依恋模式泛化到食物中,也能得到三种不同的食物对待模式;
分别是“食物焦虑型”、“食物回避型”和“食物安全型”:
食物焦虑型的人一般经历过食物短缺、朝不保夕的阶段,对待食物就像仓鼠,有囤积欲,不舍得浪费;
哪怕是过期或者已经吃撑的情况下,也想尽可能的保留食物,对资源匮乏有着深处恐惧,害怕重新回到没有保障的日子;
食物回避型的人会因为各种原因丑化食物,社会审美提倡“白瘦幼”,贩卖“上镜出片”的面容体型焦虑;
一刀切认为脂肪碳水都是“垃圾营养”,乃至妖魔化素食主义,一“吃”就会产生强烈的内疚感,严重的患上厌食症;
表现为对体重体型的过度关注,有意地限制食物摄入到拒绝进食,这种极端的饮食行为会导致体重显著下降;
食物安全型的人不挑食,不暴食也不厌食,日常的胃口食欲有波动但能总体能均衡摄入人体所必需的七大营养素;
与食物建立平衡关系,不被食物操纵也不去操纵食物,是心理能量健康运转的体现。
在餐桌上,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将大幅减弱,可以观察到不同鲜明个性的人在吃相上的不同;
如完美主义者规矩谨慎,追求细节,强迫行为倾向的人在意菜品的摆放和进食顺序;
而在餐桌上不守饮食习惯的人可能是想吸引别人的注意,也暴露了对循规蹈矩的厌恶和对失控的隐秘渴望。
咀嚼速度也能作为参考,能看出一个人部分的心理状态。
快速咀嚼者可能偏急躁,习惯快节奏,生活中目标导向强,追求效率;
也许存在时间焦虑,这种人在工作中大概率倾向多任务并行处理,但易忽视细节;
慢速咀嚼者常常是谨慎性人格,注重过程体验,决策前反复权衡要求精准,观察力敏锐但可能显得性子被动;
忽快忽慢的混合型,如果不是外界刺激引发情绪波动影响了进食速度,那么极有可能反映了注意力容易分散的性格特点。
吃相背后的心理分析
想观察吃相,晚上这一餐是相对真实的。
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提出了“自我损耗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
人的自我控制资源是有限的。
当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使用自我控制来抵制诱惑、执行困难任务或进行决策时,这种自我控制的资源会逐渐消耗,导致自我控制能力的下降。
意志力在白天被大量消耗后,晚餐的进食方式将不自觉回归到本能的模式,此时独处抑或在家人的陪伴下,个体将逐渐恢复能量;
也有人会选择打开自己最喜欢的视频作为“电子榨菜”,填补用餐的空白;
电子内容成为了精神层面的调味品,缓解了孤独感,营造虚拟的共同用餐氛围。
在食物口味的选择上也能推测出一个人性格行为的可能性倾向,因为它虽然有文化属性,可也是个人的选择。
爱吃甜食的可能是童年的情感代偿,更偏向通过食物缓解压力或寻求快乐;
爱吃辣的往往寻求刺激,具有冒险精神高开放性,愿意尝试接纳新事物;
喜欢清淡和原味的人追求健康在意细节,也许对自己的生活有着明确的规划。
在快节奏现代社会,餐桌正在成为人性观察地,酒桌文化就是通过饮酒、敬酒、劝酒等行为传递人情世故、权力关系或情感联结;
虽在餐桌却远离餐桌,带着不可剥离的压迫属性和社会面孔,带着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社会面具”,它指的是:
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和他人期望而形成的、呈现给外部世界的自我形象。
个体在社会互动的不同情境下展现出的、被社会接受的“我”的形象并不真实;
酒桌文化与自在吃饭和自在交流毫无关系,人自然状态下的饮食习惯、咀嚼速度、食物态度和口味等,才能更真实的对外展示自己。
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与其去研究面相星座mbti,不如观察他如何对待一日三餐,几荤几素,在食物面前是舒展惬意的,还是压抑束缚的。
食欲,是最深的情欲。
对待食物的态度是恒久的,个人的吃相是流动的,餐桌上的碗筷交叠,不仅仅凸显我们与食物的关系,本质上彰显的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