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是佳能Powershot S80拍摄。采用了1/1.8英寸传感器,物理焦距是20.7mm,加上了2倍数码变焦,等效焦距是200mm。

图2是索尼RX10 Mark IV拍摄。采用了1英寸传感器,物理焦距是219.33mm,等效焦距是600mm。

这两个均为不可换镜头相机拍摄。相机内部标注的焦距都是等效焦距(等效135相机焦距)。就算镜头上标注了物理焦距,但是在拍摄时,显示屏上显示的都是等效焦距。

图3是佳能EOS 800D拍摄。是APS-C画幅传感器,物理焦距是16mm。等效焦距26mm。

图4是佳能EOS R5拍摄。是135全画幅传感器,物理焦距15mm。等效焦距是一样的。

图5是哈苏907xCFV100C拍摄。是4433的中画幅,物理焦距55mm。等效焦距是43mm。

这三者都是可换镜头相机。相机镜头上标注的都是物理焦距。换算成等效焦距就看用在什么机身上,乘以相应的镜头焦距转换系数即可。

在相机时代。不管用什么机身,在拍摄的过程中说起焦距,大家都会自动转化成等效135焦距。

所以我觉得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135相机等效焦距是所有摄影人在交流焦距问题时最为通行的标准。

图6是vivo X90 Pro+拍摄。拍摄时用的是2倍,水印上显示的是等效焦距50mm。

图7是vivo X200 Ultra拍摄。拍摄时手机显示的就是400mm等效焦距。

那么对于手机来说,标注倍率好还是135等效焦距好?

手机标注倍率都是以主摄作为基准的。那么23mm?28mm?35mm?其实主摄焦距不同,标注倍率的结果就是不同手机2倍可能取景范围也不同……

所以我一直觉得用倍率标注手机的取景视角是非常不严谨的。

既然在相机时代,一直有一个统一标准——等效135焦距,那么手机时代计算焦距也用的是这个作为水印上代表标准,为什么在手机实际拍摄的时候,还要用2倍3倍这样的去标注呢?

我觉得非要扯用户习惯都是无稽之谈。习惯都是养成的。按照倍数的标注本身就会造成拍摄的混乱。而标注等效焦距是一个比较标准的数值。

用户如果不明白焦距和拍摄视角的关系,那么使用倍率他们一样不明白。明白的就是手机屏幕中看到的画面。

习惯既然是养成的,那么手机厂商就应该帮助用户养成一个准确的表示焦距的习惯吧。

手机几倍几倍……应该丢到历史的尘埃里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