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
连日来,伴随着日渐升高的气温,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速度也在节节攀升。
原址改建的老北港泵站,水下工程已经完工;同步施工的淮兴泵站,即将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上游不远处的大河桂泵站,再有一个月就能完成水下主体结构施工……
芳菲四月,草木葱茏。走进芜湖市弋江区漳河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工程二标段,一项项水利工程抢抓河道枯水期的黄金时机,加班加点按下“快进键”。
施工现场,施工队伍立足于“防”,着眼于“战”,超前谋划、提前准备,为的是下好防汛“先手棋”,打好备汛“主动仗”。
“老北港泵站流量小、标准低,2016年和2020年大水年份,所在的石硊圩堤均出现管涌、渗漏险情。”弋江区电力排灌总站站长俞金山坦言,之所以为现有水利工程“强筋壮骨”,旨在提升堤防防洪标准,增强水利防灾减灾能力。
原址升级的北港泵站,汛前可具备排涝条件。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记者在北港泵站看到,一旁的挖掘机正紧张作业,开展泵站垄口土方回填和设备安装前的扫尾工作,为打好工程收官战拼进度。
“该项目于2024年10月开工,在老泵站的基础上提档升级,设计流量为1.2立方米/秒,顺利的话,5月底即可具备排涝条件。”俞金山告诉记者,治水、兴水贵在速度,行动的脚步得快、得早。
水利建设,是一本长远的“民生账”。河道疏浚能够提升泄洪能力,减少洪灾的发生;堤防加固能够应对极端天气,保护周边农田和村庄的安全;泵站的改造升级与兴建,则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成和收入。
“入汛前的关键时期,最重要的是保证工程安全。一方面做好汛前准备,另一方面督促加快工期。”俞金山说,泵站属于提升堤防标准的节点性工程,目前施工队伍拼速度、赶进度,都是为筑牢汛期安全防线打下基础。
与北港、淮兴泵站改建工程遥相呼应,位于上游的大河桂泵站兴修工程正紧锣密鼓地往前赶。
该项目作为芜湖市弋江区漳河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工程二标段的重中之重,自2024年8月开工以来,施工团队开足马力,目前基本完成水下结构施工,再过一个月就能封顶,开始基坑土方回填,预计2026年入汛之前全部完成。
在建的大河桂泵站。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过去一发大水,内涝严重,待大河桂泵站启用后,汛期就不再有水患之忧。”弋江区漳河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工程二标段项目经理华新春继而解释道,兴修大河桂泵站,等于把废弃河道重新利用了起来。届时,汛,可防大水倒灌;旱,可引水灌溉,真正织密防汛抗旱“防护网”。
根据设计,大河桂泵站将装机5台大型水泵,单泵瞬时流量为10立方米/秒,排涝标准是北港泵站的50倍体量。
站在圩堤上,顺着华新春手指的方向,大河桂泵站已经初具规模。他告诉记者,该项目完成投运后,可大幅缩短石硊圩防洪堤线约7.1公里,减轻防汛压力,提高排涝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促进河滩地水土资源利用,新增可利用地约2690亩,改善区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条件,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去年以来,三面环水的弋江区将水利兴修作为治水的“利器”,时刻绷紧防汛这根弦。在俞金山看来,就是要以备战、迎战的状态,提升水旱灾害防御支撑服务能力,全力打好防汛抗旱有准备之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