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素有“中华药都”之称,“亳白芍”“亳菊”作为当地特色产品,分别于2013年和2022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然而,近年来“亳白芍”“亳菊”地理标志违规使用、冒用情形频发。

2024年,当地检察机关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行动,取得显著成效。4月25日,极目新闻记者跟随最高人民检察院采访团,走进安徽亳州检察一线,了解当地在法治护航“药都”方面的实践探索。


检察官走访芍药花基地(图源:最高检)

研发大数据模型,助力违规线索发现

多年来,以“亳白芍”“亳菊”为代表的中药材种植交易,在亳州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2013年12月、2022年7月,“亳白芍”“亳菊”先后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不仅是地方特色资源的象征,更是质量和信誉的保证,对于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检察机关在履职过程中发现,实体店、互联网平台上存在违规使用、冒用“亳白芍”“亳菊”地理标志产品的情形,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还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中药材市场健康发展。

对此,亳州市两级检察机关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对违法使用“亳白芍”“亳菊”地理标志的行为进行整治。2024年初,亳州市人民检察院部署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行动。

亳州市谯城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谯城区检察院)在线索排查中初步发现办案线索后,研发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通过筛查互联网平台使用“亳白芍”“亳菊”地理标志相关数据,发现案件线索800余条。

谯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詹路明告诉记者:“网络上一些店铺进购了普通白芍,在包装上印上‘亳白芍’的商标就往外销售,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不仅误导消费者,也损害了‘亳白芍’的产品形象。”


亳州市芍药花基地(极目新闻记者姚赟摄)

检察履职后,违规冒用数据明显下降

2024年3月,谯城区检察院对违法使用“亳白芍”“亳菊”地理标志问题进行立案。调查发现,约30家市场主体未经批准使用“亳白芍”“亳菊”地理标志,其中本地市场主体6家,外地市场主体24家。

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谯城区检察院向谯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对网络平台商家的侵权行为进行处理。市场监督管理局收到建议后迅速行动,对1家涉案企业作出行政处罚,将5家涉案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同时,将24家外地涉案经营主体的线索移送至属地市场监督部门办理。

此外,市场监管部门推动两家当地企业申报批准使用“亳白芍”“亳菊”地理标志,并制定了《关于加强“亳白芍”“亳菊”地理标志协同保护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形成保护合力。

“我们以前只知道种植和生产,没有商标保护的意识。”亳州市芍药花种植基地负责人介绍,随着检察机关走进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科普活动,员工们的地理标志保护意识也明显提升。

詹路明介绍,案件办理后,“亳白芍”“亳菊”违规冒用数据下降约35%。下一步,他们还将进一步优化升级大数据模型,与市知识产权部门沟通会商,推动涉企商标权保护、地理标志产品推广应用宣传等工作,持续巩固保护成效。

第8675期

安徽检察新媒体出品

终审丨吴贻伙 二审 丨吴荧

来源丨极目新闻

编辑丨李昂

投稿邮箱丨ahjcxmt@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